很多癌癥確診時已是晚期
很多公眾有這樣的感受:一些人沒有查出癌癥前活得挺好,但確診后不長時間,人就不行了。專家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存在這種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發現時已是晚期,錯過了早期治愈機會,而心理上對癌癥的恐懼,加速了病情發展。
實際上,癌癥的形成非常緩慢,人體長期暴露在致癌環境下,大約需要約20-30年才能發展成為癌。期間要經歷細胞轉化、癌前病變、原位癌、獲得侵襲轉移能力等多個步驟。在此前的二三十年里,我們有充裕的時間去發現和消滅癌癥。目前,我國癌癥篩查工作還沒有得到全面推行,公眾缺乏認知,而很多癌癥在早期癥狀不明顯,或癥狀與其他普通疾病相似,而被忽視了。
一些晚期癌癥患者,在查出疾病之后,求生欲較低,不堅持治療,從而導致生命結束得更快一些。在得知自己出現癌癥之后,很多患者精神狀態變差,心里變得特別恐懼,長期處在這種消極的情況下,導致身體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都出現下降,進而癌細胞擴散加速。
專家表示,“晚期重癥患者,行走在通往天堂的階梯上,其實比常人更渴望得到心靈的慰藉和精心的照料。”除了患者,家屬在照料他們的同時,由于一直處于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常常也會覺得自己也生病了。
普通體檢無法替代防癌篩查
如今,癌癥已有了許多治療方法,通過事前預防、精確治療、術后康復等手段,不僅可以延長生存期,甚至還有治愈的希望。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早發現、早治療,可以讓三分之一的癌癥得到治愈,而有另外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得到預防。其中,常規的“健康體檢”不等于“防癌體檢”。
所謂的常規體檢,就是很多單位每年組織職工進行的例行體檢,或者那種入職體檢或入學體檢等。這種體檢主要是了解受檢者的一般健康狀況和臟器功能,比如一般性的體格檢查(量身高體重、發育情況、測聽力視力、量血壓、醫生進行視診、觸診、聽診等)、三大常規化驗(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及潛血)、抽血查乙肝丙肝、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等,B超、心電圖等,有時也會查一兩項血清腫瘤標志物(通常是癌胚抗原CEA)。
而要篩查癌癥,需要進行更有針對性的防癌體檢,即腫瘤篩查。它是一種更專業、針對性更強的體檢方式,目的是篩選癌癥高危人群,早期發現癌癥,盡早進行干預,從而降低癌癥的死亡率。在我國,六大癌癥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占了中國所有癌癥發病的80%。因此專家建議,主要針對中國最高發的六種癌癥來進行有效體檢和篩查,只要把這六種癌癥的篩查工作做好了就能預防80%的癌癥。
那么,針對肺癌、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做哪些檢查可以查出癌癥?
肺癌:低劑量螺旋CT
胃癌:胃鏡
食管癌:胃鏡
結直腸癌:結腸鏡、大便潛血、大便DNA檢測
肝癌:超聲+甲胎蛋白聯合檢查
乳腺癌:絕經前是超聲為主,絕經后是超聲+鉬靶
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體檢覆蓋率僅為35.8%,專門的防癌早篩體檢覆蓋率則更低。究其原因,一是公眾防癌早篩參與度不高;二是公立醫院與專業體檢機構的資源未形成統籌整合之勢;三是全國疾病控制和治療體系有待充盈豐滿。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癌癥?
1、少喝滾燙水
滾燙的水會燙傷食道黏膜,引起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等,時間久了,可能發生癌變。喝熱飲時盡量少用吸管,吃帶餡的食物時候要當心。
2、多吃點果蔬
蔬果中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帶走有害物質,明顯缺少B-胡蘿卜素會導致肺癌發病率變高,胡蘿卜、芒果、菠菜、生菜、番薯、西蘭花等果蔬均含B-胡蘿卜素。
3、晚上別熬夜
熬夜會造成生物鐘紊亂,而且夜間燈光會破壞體褪黑素分泌,這是保護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一環。因此,晚上最好別超過12點睡覺。
4、不鉆牛角尖
如果愛生氣又不擅表達,植物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會長期處于高度亢奮和緊張狀態,易導致乳腺癌和卵巢癌。心胸豁達、心情愉悅是癌細胞的“天敵”。
5、遠離二手煙
二手煙對身體的危害比一手煙有過之而無不及。除肺癌,吸煙還易導致鼻咽癌、食道癌,以及腎癌和胃癌等。
6、經常吃堅果
研究發現,每周吃不少于3份堅果的人結腸癌發病風險比不吃堅果的人低。堅果中包括纖維質和抗氧化物在內的化合物,能降低結腸癌發病風險。
7、用油要科學
控制油量,每天不超過30ml。控制油溫,避免高溫煎炸。選擇有益健康的食用油,比如含單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品(如:芥花油、橄欖油、茶籽油等)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如:亞麻籽油、菜籽油等)。
8、多多運動
一項由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牽頭的新研究顯示,適量運動可以預防13種癌癥。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研究人員認為,運動防癌的原理是,體育鍛煉可以提高細胞抗氧化能力,能在特定的腫瘤中誘導細胞凋亡,使癌細胞的數量減少。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網易、新京報、新華社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