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一種慢性病
早在2006年,WHO將癌癥定位為可控慢性疾病。“大部分癌癥是人體細胞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和改變長期積累的結果,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復雜漸進的過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主任醫師趙東兵表示,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通常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
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癌癥的發生呢?癌癥的病因既包括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等外因,也包括遺傳、免疫缺損和神經內分泌失調等內因。雖然致癌因素十分復雜,但防癌也并不是束手無策。例如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遠離可能的病因,例如治理環境污染、嚴格控制吸煙和酗酒、避免肥胖、不吃發霉和含有亞硝胺的食物、潔身自愛避免不正當性行為等。
第二,每年定期有效篩查,例如適齡人群每年進行血癌指標檢查、低劑量胸部CT、乳腺、甲狀腺、腹部超聲及必要的胃腸鏡檢查等。尤其有家族史的人不可忽視。
第三,積極治療癌前病變,特別是重度慢性食管上皮增生、胃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部息肉、慢性肝炎、結腸多發性息肉等。
第四,身心健康、生活規律、適當鍛煉、積極提高免疫功能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在我國實施癌癥綜合防治策略較早的一些地區,相關癌癥發病率與死亡率已經呈現下降趨勢,比如河南林縣的食管癌、江蘇啟東的肝癌等。
精準治癌要向“智療”邁進
“癌細胞是人體最‘聰明’的細胞,它由正常細胞癌變而來,當你想殺死它時,它會表現出正常細胞的特性,而且晚期和早期的癌細胞在生物學行為上有很大區別,這都是癌癥很難治愈的原因。”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于金明日前在2019首都國際癌癥論壇上表示。
于金明表示,要解決癌癥,要從分子、基因和細胞的水平著手,關鍵在于精準的知道每一個腫瘤分子的機制,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和微環境。“所以,癌癥的治療是個精準醫學的個體化系統工程,而不是幾個大夫坐在一起會診就能解決的問題。”
于金明談到,精準治癌的愿景,就是要把主觀治療客觀化,把客觀治療標準化,把群體治療個性化,把個性治療精準化,最終實現把復雜生命數字化。2010年以后,智慧醫療興起,精準治癌一定會向“智療”前進,這需要分子、解剖影像、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學科、多專業、多領域的集成交叉與跨界融合,精準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設備、技術與策略。
“癌癥治療的目標是實現私人量身訂制的精準治療,而不是全世界的人都吃一種抗癌藥。”于金明指出,具體流程就是先根據患者的腫瘤組織和微環境尋找潛在靶點,再使用下一代基因測序(NGS)、大數據等技術設計個性化藥物,開展個性化倫理和臨床試驗,實現個性化用藥治療。“這樣產生的療法,只對這一個患者有效。”
吃什么預防癌癥?
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抗癌治療效果會受到影響,甚至無法承受抗癌治療,特別是食管癌等營養不良嚴重的患者要特別注意營養治療。事實上,營養不良的人也更容易患惡性腫瘤。從癌癥預防的角度來講,我們在飲食中要堅持“豐富多樣、食不過量、吃動平衡、身心健康”的指導原則,并且有意識地提高蛋白質的攝入量。
那么,有哪些食物值得推薦?
1、糙米
糙米含豐富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E以及鎂、磷等礦物質。最新研究發現,只要用糙米替換白米,就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另外,糙米里的谷維素是一種強力抗氧化物,能降低膽固醇,其中的木酚素還能預防乳癌與其他激素相關的癌癥。
2、紅薯
紅薯含豐富的鉀,能讓人精力充沛,并保持心臟健康、血壓正常。此外,研究證明,紅薯還能對抗乳癌和前列腺癌,預防身體的退化性疾病,提升記憶力。只不過紅薯的升糖指數偏高,糖尿病人應該少吃。建議選擇中等大小(約手掌長度)的紅薯,味道最好。
3、綠茶
龍井、日本綠茶等屬未發酵的茶,防癌功能較高。綠茶證實具有能中和亞硝胺的能力,可預防胃癌。對抽煙者來說,綠茶有利尿功效,可幫助排出香煙中的致癌物質。
4、梨
能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由于里所含的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等都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所以梨還適宜鼻咽癌、喉癌、肺癌患者服食。
5、藥食用菌
冬菇所含的葡萄糖苷酶、草菇所含的草菇多糖和蛋白質、蘑菇所含的多糖類、猴頭菇所含的多肽類,以及白樺茸所含的多糖類、三萜類化合物、樺褐孔菌醇等,都是抗癌物質。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大量實驗研究表明,白樺茸對多種腫瘤細胞(包括肺癌、胃癌、白血病、肝癌、乳腺癌、卵巢癌、大腸癌、宮頸癌、神經膠質瘤、黑色素瘤、肉瘤、前列腺癌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可以有效的防止癌細胞復發、轉移,從而增強機體免疫能力。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新華網、人民網、科學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