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軌國際標準、注重系統治療
據悉,新《規范》全面參照2019版肝細胞癌WHO分級系統,在肝癌診斷方面,全面接軌國際標準,通過制度革新進一步加速中國肝癌早診率,全面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指出:“肝癌惡性程度較高,很多肝癌患者一被發現即為晚期,錯過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早診早治,尤其重要。”據介紹,近兩年,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檢測技術進一步發展。“液體活檢”在腫瘤早期診斷和療效評價等方面展現出重要價值。新《規范》加快了早診新技術的臨床應用。
新《規范》升級外科治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肝外科主任周儉教授指出,新《規范》把門脈高壓精準評價作為篩選手術患者的重要標準之一,在臨床上十分合理且廣泛助益于患者群體。
新《規范》強調系統治療。據悉,近年來,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藥物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納入新進展的系統治療將為中國肝癌患者帶來新的希望。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全軍腫瘤中心主任秦叔逵教授指出:“肝癌的系統治療對于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的延長十分重要,不僅要重視抗腫瘤治療,同時也要重視抗病毒治療及其他保肝治療。”
此外,新《規范》還致力挖掘中國傳統醫學潛力。據了解,在2019版《規范》中,有1級證據顯示肝切除術后接受槐耳顆粒治療,可減少復發并延長生存,這為中醫藥治療肝癌患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哪些人群是肝癌高危人群?
如何發現早期肝癌,這就需要大家了解肝癌的高危因素有哪些。一提到肝癌的高危因素,就不得不提肝癌的高危人群,這也是肝癌的高危因素之一。那么哪些人群屬于肝癌的高危人群?一般認為,肝癌的高危人群有以下三類:
1、慢性肝病患者
眾所周知,肝病與肝癌的關系十分密切。有數據表明,50%—90%的肝癌患者同時患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由此可見,慢性肝病患者,尤其是年齡在40歲以上,且患有肝炎5年以上或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標記陽性,以及肝硬化者屬于肝癌的高危人群。
2、不良飲食習慣者
不良飲食習慣者也屬于肝癌的高危人群,不良飲食習慣主要表現為長期高糖和高脂肪飲食,或者長期食用腌制、燒烤等食物,這些習慣在一定程度上誘發肝癌。此外,常食用隔夜蔬菜或存放很久的動、植物食用油也可能會誘發肝癌。因此,具有以上不良飲食習慣者也屬于肝癌的高危人群。
3、長期大量飲酒者
大家都知道,肝臟是人體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排毒器官。而酒精主要通過肝臟代謝,當大家大量飲酒或酗酒時,酒精就會直接損害肝細胞,進而增加肝癌的發病風險。因此,長期大量飲酒者,特別是年齡在40歲以上,有5年以上酗酒史,以及患有慢性肝病或肝硬化者屬于肝癌的高危人群。
預防肝癌注意五點
1、注射乙肝疫苗
我國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率高達13%以上。而一旦感染乙肝,目前還沒有徹底的根治方法,所以,預防肝炎是預防肝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乙肝病毒是經體液(如血液、分泌物等)傳播的。除了注意使用血制品衛生、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以外,接種乙肝疫苗是最為簡便有效的預防方法。不僅小孩生下來要注射乙肝疫苗,成年人沒有注射過乙肝疫苗的、沒有得過肝炎的也可以注射乙肝疫苗。
2、不吃發霉的食物
發霉的食物多含有黃曲霉素,這也是促發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霉變的食物,如霉變的玉米、花生、瓜子等含有較多黃曲霉毒素,不可食用。
3、良好的生活方式
減少亞硝胺攝入以及戒煙、戒酒。過量飲酒易導致酒精性肝炎,降低免疫功能,損害肝臟的解毒功能。
4、定期檢查
假如家族中有人患肝癌或其他類型的腫瘤,那么家族其他成員應該格外注意。除了做到前面所說的防癌對策(預防肝炎、不吃霉變食物等)以外,還應該養成定期體檢的好習慣。每隔6個月,到醫院做一次腹部B超檢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查。建議40歲以上男性或50歲以上的女性、長期喝酒的人群以及糖尿病患者,每年到醫院參加體檢。
5、補充抗癌營養
癌癥高危人群適當補充抗癌營養,也是預防癌癥的策略之一,例如使用藥用真菌白樺茸。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白樺茸提取物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活性,且毒性極低,其抗腫瘤機制可能是通過提高機體免疫活性尤其是自然殺傷細胞的殺傷活性實現的,研究發現,白樺茸可顯著抑制肝癌 HepG2 細胞增殖,其抑制作用與給藥時間和給藥濃度呈正相關。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