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受損帶來6大健康危害
專家表示,肝臟受損,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六大危害。具體如下:
1、代謝功能
食物進入消化道后,淀粉和糖類會變成葡萄糖經腸道吸收,肝臟會將一部分葡萄糖儲存為糖原,以備日后利用。同時,食物中的維生素C、D、E、K、B1、B6等,也都在肝臟儲存和代謝,人體95%的維生素A都儲存在肝臟。鐵是組成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肝臟儲藏的鐵比體內全部血液中含有的鐵還要多。體內含量很高的白蛋白也主要在肝臟合成。因此,當肝臟功能長期或明顯受損時,人體各方面代謝會產生異常。
2、解毒功能
肝臟是人體的主要解毒器官。某些代謝廢物或腸道細菌的腐敗產物及服用的藥物等,經肝臟處理,有毒物質會變成無毒、毒性較小或易溶解的物質被排出體外,這個過程稱為解毒。
3、濾過功能
激素合成于內分泌器官,以微量調節各種人體功能。大多數激素在肝內發生化學變化并排出,如甲狀腺激素、雌激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都在肝內進行代謝,所以肝病較重時會出現激素水平失衡。
4、免疫功能
肝臟是最大的網狀內皮細胞吞噬系統,它能吞噬、 隔離和消除入侵和內生的抗原, 調節免疫功能。
5、凝血功能
肝臟是多種凝血因子的主要合成場所,且在人體凝血和抗凝兩個系統的動態平衡中起著重要調節作用。肝臟損傷程度常與凝血障礙程度相平行,嚴重時會導致出血甚至死亡。
6、膽汁生成和排泄
肝細胞會生產膽汁,然后將其運送至膽囊蓄存,在膽囊內濃縮之后被排到小腸,幫助脂肪消化和吸收。
此外,肝臟還參與人體血容量的調節、熱量的產生和水、電解質的調節等功能。臨床中常見的水鈉在體內潴留,出現水腫、腹水等,就是因為肝臟受損后,對鈉、鉀、鐵等電解質調節失衡引起的。
肝好不好?6個信號提示你
1、面部粉刺增多
有些人認為,粉刺增多是因為上火或內分泌失調所致。其實,肝功能不好也會導致人們面部粉刺增多。這是因為肝臟具有調節黃體荷爾蒙平衡的功能,如肝臟受到傷害,黃體荷爾蒙失衡,進而促進皮脂分泌,引起面部粉刺增多。
2、黃疸
肝不好的人一般會出現黃疸的癥狀。這是因為膽紅素代謝發生異常導致的,黃疸主要表現為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黃疸嚴重時,尿液、唾液、淚液也會被黃染。
3、易感疲倦
易感疲倦、身體乏力、精神不振等都是肝不好的常見癥狀,因為肝細胞受損后,可導致血清轉氨酶等酶類增高,而膽堿酯酶減低,就會表現為乏力、疲倦、嗜睡等癥狀。
4、臉色暗沉發黑
肝臟對鐵的代謝起重要作用,當肝臟受損,肝細胞遭到破壞后,肝細胞內儲存的鐵就會流出血管,使血液中的鐵含量增加,導致臉色暗沉發黑。倘若覺得自己皮膚越來越差,就要警惕是否為肝臟受損。
5、指甲表面出現橫紋
如果指甲過白或慢性貧血有可能是因為肝臟、腎臟出現病變。倘若是指甲上出現凹凸不平或出現橫紋,可能是肝臟不好的征兆。
6、食欲減退 身體消瘦
當肝臟出現病變,其會引起身體其他系統一系列的不適反應,如消化功能異常,此時身體容易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癥狀,久而久之必然引起身體消瘦。
生活中哪些習慣預防肝病?
1、遠離霉變食物
研究表明,發霉的食物常被霉菌污染,產生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如黃曲霉毒素),對肝臟傷害最大,極易誘發肝癌。最易受霉菌污染的食物有花生、玉米、大米、高粱和花生油。一些生活節儉的人把面包、水果等食物發霉部分去掉,剩下的繼續吃,這種做法并不可取,因為霉菌產生的細胞毒素會在食物里擴散,光憑肉眼很難估計擴散范圍有多大。
2、多喝水
我們都知道經常喝水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可以促進身體身體血液的新陳代謝,并且消化膽汁的分泌,從而減少身體排泄出的毒素對肝臟的傷害。
3、在喝酒前吃點東西
在平時最好不要喝酒,如果必須要喝那在喝酒前要多吃些食物,因為把食物吃進去后它們會在胃黏膜以及腸胃黏膜形成一層保護膜,不僅能夠保護腸胃,還可以減少酒精進入腸胃,從而降低腸胃對酒精的吸收,避免過多的酒精代謝物進入肝臟部位后損害到肝臟。
4、保持心態的平和
有很多肝病患者在平時經常會出現情緒不穩的狀態,這也是導致肝病出現的原因。由于現在生活中很多人的生活壓力比較大,導致自己情緒也容易被影響到,也讓自己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下,久而久之就出現身體疾病。所以,在平時要讓自己情緒穩定,并且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降低肝病的發生率。
5、按時睡覺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熬夜通宵,而熬夜通宵是最傷身體的,尤其是對肝臟的損害。所以按時睡覺是很重要的,早睡早起,保證足夠的睡眠,這樣才能讓自己身體各方面得到修復。
6、常喝白樺茸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白樺樹的藥用真菌,有效化學成分達200多種,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真菌多糖具有解毒保肝的作用,其主要是通過促進肝細胞內的蛋白質、RNA 合成,提高肝細胞的再生能力以及增加肝細胞內糖元含量,從而降低各種有害物質對肝臟的損傷。因此,日常生活中經常沖泡飲用白樺茸,有助肝臟健康。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尋醫問切網、家庭醫生在線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