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約1/6的人死于癌癥
世衛組織及其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2020年世界癌癥報告》中說,每年有近六分之一的人死于癌癥。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2018年約有960萬人死于癌癥。報告稱,雖然發達國家過去被視為癌癥高發國家,但情況已經不同。未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可能會在一生中面臨一次癌癥診斷。
目前看來,中低收入國家癌癥患者存活率最低。2019年,只有不到15%的低收入國家報告稱本國公共衛生系統提供了癌癥綜合治療服務。相比之下,大約90%的高收入國家能夠做到這一點。世衛組織預計,若按當前趨勢發展下去,全球癌癥病例數量未來20年可能增加60%,其中中低收入國家新發病例增幅最大。
世衛組織負責全民健康覆蓋及傳染病和非傳染性疾病事務的助理總干事任明輝指出:“這為我們所有人敲響了警鐘,要求我們必須解決富國與窮國之間不可接受的癌癥防治服務不平等問題。如果人們能夠獲得初級保健和轉診系統服務,就可及早發現、有效治療并治愈癌癥。在任何地方,對任何人來說,癌癥都不應必死無疑。”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主任埃利薩貝特·韋德爾帕斯(Elisabete Weiderpass)指出,2000年至2015年間,高收入國家癌癥病死率下降了20%,這可能得益于早期預防、診斷和篩查規劃,以及治療服務。但在較貧窮的國家,這一數字僅為5%。“人人都需平等受益”,韋德爾帕斯說。
多重因素影響富國窮國死亡率
調查發現,多重因素造成了這一不平等現象。首先,不同國家接觸癌癥風險因素的人數比例不同。與高收入國家相比,低收入國家與感染相關的癌癥發病率更高,例如HPV導致的宮頸癌。
其次,與吸食煙草有關的肺癌仍是全球癌癥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調查,美國等高收入國家的吸煙率正在下降,低收入國家卻并非如此。美國癌癥協會的專家薩莉·考爾(Sally Cowal)指出,煙草公司發現吸煙的美國人越來越少,于是將目光轉向了不發達國家。
再次,這一不平等現象可能受到可用資源的影響。例如,一些較貧窮的國家將本已有限的公共衛生資源主要用于防范傳染病和改善婦幼健康,而不是用于癌癥的預防、診斷和治療。
世衛組織負責非傳染性疾病管理的官員安德烈·伊爾巴維(Andre Ilbawi)認為,癌癥檢測和篩查程序增加也可能是癌癥診斷率上升的原因,但這不太可能是主要原因。
癌癥究竟如何預防?
為預防癌癥新發病例,世衛組織提出了一系列干預措施,包括控煙和接種疫苗,以及開展篩查和治療。該組織建議各國在選擇治療方法時應權衡費用、可行性和有效性。
1、減少接觸污染的空氣和水源
室外和室內空氣污染是重要的致癌因素。2017年,僅空氣污染就導致全球約35萬人死于肺癌。飲用水,或用于農業灌溉的水,可能受到自然產生的致癌物的污染,如砷,或人為致癌物的污染,包括氯化劑、和全氟烷基酸物質。此外,水污染還可能是由于土壤污染造成的,并導致食物鏈的污染。
2、減肥可以降低風險
肥胖是多種癌癥的危險因素,會增加各器官部位的癌癥風險。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肥胖與絕經后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肝癌、食道癌和胰腺癌的風險增加有關,而中度證據表明肥胖與膽囊癌、口腔癌、咽喉癌、卵巢癌、前列腺癌(晚期)和胃癌有關。此外,久坐行為與乳腺癌、結腸癌、子宮內膜癌和肺癌的風險增加有關。
3、堅持運動鍛煉
積極鍛煉身體,減輕體重,可以降低膀胱癌、乳腺癌、結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食道癌和胃癌的風險。研究表明,每周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75-150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與結直腸癌(男性)、子宮內膜癌、腎癌等7種癌癥風險的降低有關,且隨著運動量的增加,癌癥風險也隨之降低。
4、接種HPV疫苗
人乳頭瘤病毒(HPV)是宮頸癌的主要危險因素,除宮頸癌外,HPV病毒還可導致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和口咽癌(咽后部,包括舌根和扁桃體)。接種HPV疫苗,有助于降低HPV相關癌癥的風險。70%-75%的宮頸癌和40%-60%的宮頸癌前病變是由HPV16和HPV18病毒引起的,自2006年以來,已有三種預防疫苗可供使用,含有HPV16和HPV18抗原的二價、四價和九價HPV疫苗,對與這些病毒類型相關的感染和癌前病變具有高效保護作用。
5、定期篩查
通過篩查或早期診斷,可以預防由散發性癌癥(即沒有家族史或遺傳DNA致癌突變的癌癥)導致的死亡。早期發現癌癥是癌癥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早期的篩查,及時發現癌癥病變,并進行規范治療,對于降低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具有積極的意義。癌癥越早被發現,一個人生存的可能性就越大。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上觀新聞、騰訊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