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無癥狀 隱性病例增多
“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消瘦是糖尿病的典型癥狀。但是,現在有典型癥狀的糖尿病患者非常少。專家表示,很多患者的癥狀并不明顯,這種情況在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中更為多見。
“三多一少”癥狀不明顯的危害體現在,糖尿病不容易被發現。有不少患者是體檢時發現的或者是做術前檢查、分娩等時發現的。還有一部分患者等到出現了糖尿病并發癥時才發現自己得了糖尿病,這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三多一少”癥狀不明顯的另一個危害就是,即使明確診斷后,由于沒有明顯的不適感,甚至沒有任何癥狀,很多患者會覺得治不治也沒有什么,反正并發癥要好多年后才出現,能拖就拖,或者不堅持規范治療,結果錯過“治療時間窗”,導致過早出現各種并發癥,影響生活質量和壽命,也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另外,專家特別提醒,腹型肥胖的高危人群更要特別小心。很多人覺得BMI正常就不用擔心糖尿病,但是BMI正常的人也可能是個“隱形胖子”,就是脂肪都堆積在腹部,肚子特別大,臨床觀察發現,這類人患糖尿病的風險特別高。
6成糖尿病患者伴隨抑郁癥
很多時候,糖尿病患者除了會出現身體上的變化外,其心理也會因為疾病而發生改變。安徽的馬大爺性格開朗、為人豪爽,是社區出了名的熱心腸,街坊鄰居不管誰家有事,他都愿意幫上一把。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馬大爺去年查出糖尿病,每月光醫藥費就要花去大幾百元,而自己每月退休金僅僅一千多元,老伴又沒有工作,這讓原本經濟就比較拮據的馬大爺一家更是雪上加霜。
漸漸地,原來那個熱心腸、快言快語的馬大爺變得話少了,人蔫了,不愿出門,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鄰居們都說馬大爺變了個人似的。家人帶他去醫院看病,醫生給他做了一系列心理測試,最后診斷馬大爺患上“老年抑郁癥”。
據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中60% ~ 75%伴有抑郁癥狀, 其中10% ~ 35%為重度抑郁。糖尿病患者患抑郁癥者是一般人的3倍。國內有報道, 糖尿病患者中30% ~ 40%會并發抑郁癥。通俗的講,如果說抑郁癥是“心靈的感冒”,這個“感冒”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就有可能是致命的一擊。
因此,糖尿病患者更加需要家人的關心和理解。專家表示,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是糖尿病患者走出負面情緒最好的解藥,不要讓糖尿病患者有被孤立或者是家庭負擔的想法,努力將糖尿病患者從恐懼、不安、焦慮中拉出來,發現生活的美好,感受關愛,是可以幫助糖友走出抑郁。
生活中如何預防糖尿病?
1、堅持運動
運動可以激發胰島細胞的活性,因此也就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天進行一小時左右的,有氧運動來調整身體的代謝功能。還沒有患上糖尿病的人群,也可以通過運動來降低患有糖尿病的風險。
2、日常增加粗糧
吃粗糧,可以補充大量的膳食纖維,能夠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速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吃粗糧,就能夠起到預防糖尿病的作用,不僅如此,粗糧還能夠促進消化道的功能,也有利于減輕肝臟的負擔。
3、保持良好睡眠
長期的睡眠障礙或熬夜都容易損傷到肝臟,如果肝臟出現了問題,胰島素的分泌也就會有異常,因此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是必要的,長期睡眠障礙往往都會引發糖尿病,想要預防糖尿病,一定要保證自身的睡眠。
4、常喝白樺茸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純天然降糖物質,其提取物具有輔助降血糖的功效。據科普書籍《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經常使用白樺茸可以降血糖,還能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改善糖尿病伴隨的“三多一少”癥狀。調節糖尿病伴隨的血脂紊亂,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脂質過氧化等。在俄羅斯,白樺茸提取物被醫生用于糖尿病患者臨床治療,長期使用安全、無副作用。
5、管理情緒
情緒管理也是對糖尿病影響非常大,比如說孤獨感,容易憤怒,挫敗感,憂郁,內疚等情緒,對并發癥的影響非常大,容易引發一些慢性疾病,所以要通過合理的糖尿病教育以及干預來改善情緒障礙。
6、做好血糖監測
血糖監測,就是對于血糖值的定期檢查。實施血糖監測可以更好的掌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變化,對生活規律,活動,運動,飲食以及合理用藥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并可以幫助患者隨時發現問題,及時到醫院就醫。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新華網、騰訊網、家庭醫生在線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