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不好可致腦梗死
專家表示,糖尿病是一種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胰島素作用障礙所致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病人的血液易呈高黏、高滯、高凝的傾向,可在微血管中發生血栓及栓塞。而凝血功能的亢進、胰高血糖素增多,使纖維蛋白原增加,血液黏度增加,局部血流變得相對緩慢,從而導致血栓形成。
人體血液中存在著凝血系統和抗凝系統。正常情況下,二者保持著動態平衡,以保證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動,而不會形成血栓。如血管出現硬化、狹窄等損傷,在天氣寒冷、缺乏飲水等情況下,血流緩慢、血液比較黏稠,則會打破這種平衡。幾種因素互相協同作用,最終導致腦梗死。
據專家介紹,因為人口基數大,中國已成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共有1.14億糖尿病患者,而全球糖尿病患者總數是4.25億。也就是說,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都是糖尿病,每10個成年人當中就有1個人患糖尿病。而血糖較高但還沒達到臨床診斷標準的情況我們把它稱作糖尿病前期,或者叫糖調節受損,這部分的患病率大概在15%。
隨著人的年齡增長,很多人的血糖都會有輕度的升高,這是機體適應性的改變。但是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了糖尿病,20~40歲糖尿病的患病人數占比6%,疾病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可能與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有一定的關系,此外,吃得多、運動少導致的肥胖也是高風險因素之一。
八類人被列為糖尿病高危人群
近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了“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其中明確了超重肥胖、血脂異常等八類糖尿病高危人群,即具備以下因素之一,即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齡≥40歲
2、超重與肥胖
3、高血壓
4、血脂異常
5、靜坐生活方式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育史
另外,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負荷2小時血糖(2hPG)<11.1mmol/L,為糖調節受損,也稱糖尿病前期,屬于糖尿病的極高危人群。
糖尿病的典型癥狀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質代謝異常,長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種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腎、神經損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導致殘廢或者過早死亡。糖尿病常見并發癥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等。
糖尿病的7大飲食誤區
飲食療法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石,絕大多數糖友都有這個意識。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陷入誤區,結果病情非但沒有得到改善,還給生活帶來不良影響。今天就給大家盤點7大糖友們經常陷入的飲食誤區。
1、吃粗糧不吃細糧
粗糧升糖指數低,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食用后會有飽腹感,不容易餓,并且可以延緩糖的吸收。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多吃點粗糧。有些糖友聽說吃粗糧升糖慢,有利于控制血糖,就只吃粗糧。但只吃粗糧,可能會增加胃腸負擔,影響營養的吸收,長此以往會造成營養不良。正確做法是,粗細糧搭配著吃,既對血糖影響小,還不影響消化吸收。粗糧的量可以占主食的1/3,比如蒸米飯時,放一些燕麥或者蕎麥。
2、少吃或不吃主食
有些糖友知道主食等碳水化合物對血糖影響甚大,了解到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好處,所以每天只吃小半碗主食,甚至有些糖友不吃主食,只吃蔬菜和肉類。但是如果主食吃不夠,可能會出現兩種狀況。一是由于主食攝入不足,總熱量無法滿足機體代謝的需要,導致體內脂肪、蛋白質過量分解、代謝異常、身體消瘦、免疫力下降,甚至產生饑餓性酮癥。二是控制了主食量,但對堅果、零食、肉類、含糖高的水果等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總熱量遠遠超標,且脂肪攝入過多,如此易并發高脂血癥和心血管疾病,使飲食控制失敗。
3、飲食不定量
醫生經常會跟病人說“少吃點”,就是我們說的飲食總量控制,每餐吃七八分飽。很多糖尿病患者飲食不定量,想吃多少吃多少,經常一不小心就吃撐了,導致餐后血糖控制不好。正確做法應該飲食定量,吃到七八分飽就放下筷子,或者離開餐桌。“七八分飽”是指胃里感覺沒有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主動進食速度也明顯變慢,最重要的是下一餐之前不會感覺餓。
4、吃了降糖藥,飲食可以放松點
很多糖友會抱有一些僥幸心理,在大魚大肉前打了一針胰島素,給自己一些心理安慰,覺得就這一次而且也注射胰島素了沒關系。首先,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是為了血糖控制平穩,使用量必須在飲食固定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如果不控制飲食,每頓飯吃的食物種類和數量都不一樣,血糖勢必會更加不穩定。其次,胰島素按作用峰值和起效時間分為短效、中效、長效以及混合劑型,注射胰島素必須與進餐時間密切配合,否則容易導致更為嚴重的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無論用的是降糖藥還是胰島素,要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都需要建立在合理飲食的基礎上,不能抱有僥幸心理。
5、不限制植物油攝入
植物油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從營養健康角度來講確實要明顯好于動物油。但植物油的本質還是脂肪,是脂肪就會產生高熱量。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超出每日規定的總熱量范圍,致使體重增加,加重胰島素抵抗,影響血糖的控制。正確做法:動物油能少吃就少吃,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要求每日不超過25g,如果有高血脂或脂肪肝,每日植物油攝入量最好控制在20g以內。
6、不甜就隨便吃
部分患者認為,糖尿病只是不吃甜的食物。咸面包、咸餅干以及市場上大量糖尿病專用甜味劑食品不含糖,饑餓時可以用它們充饑,不需控制。但其實,很多面包餅干說的是粗糧無糖,但它們的成分與米飯饅頭一樣,吃下去會在體內轉化成葡萄糖,導致血糖升高。正確做法是,這類食品可以用來改善單調的口味,提高生活樂趣,但必須計算進每天總熱量之內。
7、不吃糖吃蜂蜜可以嗎?
有些患者不敢吃糖,就吃一些蜂蜜來代替甜味,還聽說蜂蜜有助于通大便而治療便秘。其實蜂蜜、蜂王漿中含有較高濃度的單糖, 吃多了會使血糖升高而影響糖尿病控制。正確做法是,糖友可以用一些甜味劑代替蔗糖,調理口感。而且平常也要注意看食物成分表,所謂的“甜味劑”是否是被其他成分的糖,比如麥芽糖、麥芽糊精所替代。
不難看出,健康飲食對糖尿病的治療和預防是很重要的。為了達到控糖目標,日常生活中還可以食用一些天然降糖食物,例如藥用真菌白樺茸,早晚沖泡飲用一杯。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記載,研究發現,高脂飲食和STZ誘導的Ⅱ型糖尿病小鼠,口服白樺茸多糖(900 mg/kg)可顯著降低血清中游離脂肪酸(FFA)、總膽固醇(TC)、總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血乳酸的含量,改善胰島素抵抗,修復胰島β細胞損傷,增加胰島素分泌,促進肝糖原合成。其作用原理在于白樺茸具有的活性成分,其中包含β-葡聚糖、雜多糖以及蛋白質復合物。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從中已鑒定出200多種有效化學成分,是當前全球最受關注、最具開發價值的大型藥用真菌之一。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網易、健康界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