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春節飲食注意5點
1、粗糧是首選食物
如燕麥、蕎麥等等,既能增加飽腹感,又能有效控制血糖的上升幅度;此外,還應多吃膳食纖維比較豐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菌類等,不僅能夠幫助解決葷腥帶來的油膩感,還能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
2、選擇低糖水果
可適當選擇含糖量較低的水果,如草莓、蘋果、木瓜、獼猴桃、柚子等。水果應該在兩餐之間食用,而不能在飯后立即進食,以免造成血糖升高。
3、遠離煙酒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喜慶節日,糖尿病患者都應盡量避免飲酒。飲酒不僅容易使肝細胞受損,升高血脂,產生脂肪肝,而且具有抑制肝臟糖異生的作用,極易發生低血糖。
4、餐后堅持散步
不少患者平時有飯后散步的習慣。春節期間,親朋好友聚一起,可能會被棋牌吸引。但糖尿病患者最忌飯后就坐,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5、不可隨意增減藥量
春節期間,往往會出現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患者通常會選擇自行多服降糖藥或者注射胰島素,以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毫無規律地增加藥量,不僅不能夠很好地控制血糖,反而會使藥效大打折扣,從而加重身體負擔,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甚至會造成低血糖情況的發生。
邁開腿,推薦四種“減糖”運動
糖尿病患者在管住嘴的同時,還要邁開腿,邁開腿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運動。但是糖尿病患者做運動的時候卻有許多方面需要注意,強度過大的運動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也是一種負擔,不但不會讓病情得到緩解,有時候還會讓病情加重,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做適合自己的運動。
1、慢跑
慢跑是一種特別溫和的運動,既可以在運動中通過排汗讓身體變得更加健康,又不會讓心臟和其他臟器有更大的負擔。糖尿病患者在做運動的時候可以選擇慢跑,因為慢跑可以讓人出汗,但是又不會給臟器增加更多的負擔,而汗液可以改變體內的環境,從而降低炎癥的發生,這樣一來因為糖尿病而難以愈合的傷口,就可以更快的愈合了。
2、散步
散步其實也是一種運動,只不過看起來比較悠閑而已,這種運動特別適合糖尿病患者。經常做散步這種運動不會讓人因為過度勞累而造成血壓上升,也不會因為心跳過速而產生其他的不適。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散步的時候做腹部的按摩,這樣既可以防止消化不良,又可以讓血糖得到更好地控制。
3、太極拳
太極拳是一種特別好的運動,雖然看起來比較平緩,但是對身體的好處卻非常多,不但能夠緩解壓力,還能夠讓人的平衡力和抵抗能力增強。糖尿病患者經常練太極拳,還能夠降低自己的血糖。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個星期可以練兩次太極拳,而且每次可以堅持練習一個小時,那么血糖的水平則會明顯地降低,就連生活質量都會有所提高。
4、健身操
糖尿病會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比如說遠端的血管壞死就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并發癥。遠端血管壞死這種并發癥,會讓患者感到手指頭疼或者腳趾頭疼,如果因為糖尿病而引發了遠端血管壞死這種并發癥,那么則可以做一些健身操,比如一上一下踮腳尖的同時,把手臂和手掌用盡全力的張開,然后做抓的動作。
提醒: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1、糖調節受損的人
糖調節受損也就是血糖高于正常值,但還沒有患糖尿病,此類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普通人高達好幾倍。
2、有糖尿病家族遺傳史的人
糖尿病屬于家族遺傳性疾病,若兄弟姐妹或父母患糖尿病,那么你患病的風險極高。若母親患有二型糖尿病,那么下一代患病風險可達到20%。
3、高血壓和高血脂的人
血壓超過140/90毫汞柱、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于0.91毫摩爾、總高甘油三酯超過2.22毫摩爾等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4、吸煙者
吸煙可以使多個器官受損,特別是心血管系統。而糖尿病病人吸煙對已發生心血管并發癥的人來說,那是雪上加霜,有害無益。
5、超重、肥胖者
吃得多,運動量少,很容易肥胖。對于肥胖者,血液里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血液非常黏稠,血液流速變慢,吸收來的糖不能及時送到四肢、皮膚等外周部位,淤積在腹部,形成了肚子大的體型和脂肪肝等疾病;肝臟積存了大量的脂肪,肝調節血糖的能力下降。這兩個因素最后導致血糖升高,被診斷出糖尿病。
6、高熱量、高糖飲食習慣的人
喜歡高熱量飲食,不合理的膳食結構以及不愛運動都會可能引起身體發胖,并且導致降低胰島素敏感性,也就會促進糖尿病的發生。另外,日常飲食當中過量攝入糖類也,會導致人體無法正常消耗,過量的無法代謝,最終導致病理性的代謝失調。
7、長期壓力大、精神緊張的人
人體如果長期處于心理緊張、憂郁等負面情緒下,人體內部的激素容易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內部系統的協調,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血糖的正常運作,最終導致血糖升高,被診斷出糖尿病。
對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應提早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如清淡飲食、多運動、戒煙限酒,也包括經常使用白樺茸。據科普專著《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記載,白樺茸具有降血糖、改善糖異生、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糖尿病并發癥等健康作用。目前在俄羅斯,白樺茸提取物精華已獲準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輔助治療和日常保健,作為一種主要寄生在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具有天然、安全、長期使用無副作用等優點。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瀟湘晨報、家庭醫生在線、騰訊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