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突然失明 原因竟是糖尿病
于女士的奶奶今年82歲,有20年的糖尿病史,近一年來,視力不斷下降,右眼連1米內的東西都看不清。剛開始,奶奶以為是年老所致,直到感覺眼前黑影一動不動,這才趕緊來到醫院檢查,隨之被確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目前,于女士的奶奶正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據醫院醫生介紹,隨著病程延長,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般發病5年后,視網膜病變發生率為25%,10年后增至60%,15年后高達75%至80%。資料顯示,因糖尿病性眼病引起失明的人數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目前成人致盲的首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島素代謝異常,引起眼組織、神經及血管微循環改變,造成眼的營養和視功能的損壞。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成分的改變而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使血-視網膜屏障受損,視網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色素上皮細胞間的聯合被破壞,造成小血管的滲漏。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表現可以是眼前黑影飄動、視物變形、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但是有的患者由于沒有明顯的視力下降,即使眼底病變發生了,也很難通過主觀感受及時發現病情。
據醫院醫生介紹,醫院每天都會接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但有不少人和于女士一樣,認為糖尿病和眼睛失明是完全搭不上邊的事。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一旦確診糖尿病,就應關注并進行眼科合并癥的篩查,以免延誤病情。已發現糖網的患者,應遵醫囑定期復查,才能保存視功能。
警惕糖尿病四大嚴重并發癥
糖尿病的危害不僅僅是血糖升高帶來的不適,嚴重的并發癥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才是最為致命的。據統計,糖尿病并發癥有100多種,10年糖尿病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為98%。讓患者致死、致殘的不是糖尿病,而是這些并發癥。
1、冠心病
這幾乎是糖尿病最為致命的一種并發癥,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在高血糖的狀態下,患者血管內的內皮細胞會被直接損害,加速了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導致管腔狹窄。這種傷害往往比較隱匿,等患者發現時常常就到了較為嚴重的階段。如果患者出現了胸悶、胸痛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最好及時檢查治療,排除危險。
2、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也是糖尿病眾多并發癥里不可忽視的一種。糖尿病腎病嚴重者可能會引發腎衰竭,從而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這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未能將血糖水平控制平穩而造成的。
3、周圍神經病變
高血糖引起的神經病變,覆蓋到全身,包括大腦、心臟、腸道、生殖系統等等。可能出現的癥狀包括:記憶力減退、偏癱、心律不齊、心率緩慢、肚脹便秘、性功能減退等。
4、急性代謝紊亂
糖尿病并發癥中的急性代謝紊亂,也可以稱之為急性糖尿病并發癥。患者可能會出現低血糖、酸中毒等等。其中低血糖比較常見,在患者吃藥、不進行規律運動、不按時吃藥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低血糖現象,低血糖來臨前,患者往往會出現出汗、乏力、饑餓、手抖等前兆癥狀。一旦出現此類癥狀要及時吃點東西,才能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
糖尿病患者日常如何調養?
1、飲食調理
糖尿病與飲食關系密切,合理飲食可改善代謝紊亂,使血糖、血脂盡可能接近正常生理水平,防治并發癥。故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掌握好飲食習慣至關重要。中醫建議糖尿病患者經常用豬胰、黃精、生地、羊藿葉、五指毛桃 、黃芪、沙參、麥冬等,滋陰和補氣的藥材煲湯扶正,使正氣內存、體質增強。有的患者注射胰島素量少了,血糖無法降低,多注射兩個單位,又會出現低血糖,以中藥“扶正”對這類患者有效。在血糖始終維持正常的前提下,“扶正”有延緩或降低糖尿病慢并發癥的作用。
西醫認為,糖尿病在飲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少吃太甜、太油、太咸的食物。很多病友不敢吃水果,其實可以吃的。在控制總熱量的基礎下,減少主食(碳水化合物),可以適量進食水果,如草莓、柚子、圣女果。但糖分較高的水果如雪梨、桂圓、紅棗還是少吃較好。
2、運動調理
現代醫學認為運動可以增強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肌肉及其它組織對血糖的利用,減輕體重,降低血脂、血黏度及血壓,防治心血管并發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降糖和穩定血糖能事倍功半。適合的運動方式:慢跑、散步、游泳等。
慢跑是一個比較溫和的運動,慢跑可以刺激心臟和血管,從而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大量出汗,不僅能夠降血糖,還能排出身體多余的水分以及垃圾,消耗身體的能量,進而起到降血糖以及穩定血糖的效果。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散步是一種比較不錯的運動方式;年輕的糖尿病人,如想通過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來幫助自己降血糖,可以選擇游泳。
3、情緒調節
情志因素與糖尿病患者關系密切。近代醫學研究也證實,精神緊張、焦躁不安、煩躁害怕等不良情緒可導致人體分泌大量的壓力荷爾蒙,如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它們都是血糖增高的罪魁激素,對胰島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樂觀,心胸開闊,處事冷靜,保持好心情,防止糖尿病病情加重。
4、調糖菌方推薦
目前,藥用真菌作為一種純天然調節血糖物質受到世界醫學界重視,在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用于臨床治療和日常調理,例如白樺茸。據科普專著《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研究發現,白樺茸的菌絲以及菌核多糖都具備突出的降血糖能力,針對糖尿病小鼠,借助水溶性以及非水溶性多糖可以起到良好的降壓效果,而其作用原理在于其具有的活性成分,其中包含β-葡聚糖、雜多糖以及蛋白質復合物。
研究還證實,白樺茸提取物可緩解實驗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一般癥狀,包括降低模型動物空腹血糖(FBG);還能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改善糖尿病伴隨的“三多一少”癥狀;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修復胰島損傷;調節糖尿病伴隨的血脂紊亂;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脂質過氧化等。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楚天都市報、健康界、騰訊網等媒體;本文圖片引用自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