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樺茸是一種寄生于樺樹上的藥用多孔真菌,俄羅斯人稱其為Chaga,學名樺褐孔菌。史料記載,西伯利亞的韃靼人數千年前便開始使用白樺茸治療結核病、胃病、肝病、心臟病、寄生蟲病或作為一種外部的清洗劑。據說,11世紀俄國沙皇有位王子患上了唇癌,后來他長期飲用一種飲品,竟然奇跡般地康復,而這種飲品就是由Chaga的真菌制作而成的。

相傳,古時只有俄羅斯的帝王將相、貴族方能享用,被視為吉兆、祥瑞、長生不老的神物,外界甚少知道。至到上個世紀,才因蘇聯著名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發表的名著《癌病房》,西伯利亞白樺茸才真正走進人們的視野。
1968年,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發表了《癌病房》一書,并憑借此書在197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癌病房》這本書也受到舉世矚目。《癌病房》描寫了一群癌癥患者的不幸遭遇,審視現實,反思歷史,剖析社會機體上的“毒瘤”,控訴了斯大林時期肅反運動和個人崇拜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在第十一章《樺樹癌》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段詳細的描述:“有一俄羅斯村莊多年來熬一種氣味和色澤類似咖啡的樺褐孔菌茶,結果村莊里無一人得腸胃病及癌癥。”這同時也引起了醫學和病理學家的關注,美國科學家開始了對白樺茸的研究工作。
因為當時美蘇之間一直在開展冷戰競爭,為了防止被美國科學家公布白樺茸對治療癌癥和糖尿病的研究結果,蘇聯被迫搶先公布了白樺茸的相關信息,這個被蘇聯保守了幾百年的秘密才最終被公之于眾。事實上,早在1955年,莫斯科醫科院便宣布白樺茸為抗癌物質,政府批準白樺茸可用于醫藥品開發。
不過,為了避免白樺茸研究成果外泄,蘇聯包括后來的俄羅斯都一直對白樺茸進行嚴格的出口限制,主要用于本國的醫療。近些年來,由于國際關系的變化,中國和俄羅斯兩國加強了產業間和貿易的合作,一直被俄羅斯限制出口的白樺茸才得以被允許少量出口到我國。
近十多年來,俄羅斯、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等國醫學界都對白樺茸的藥用價值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求。研究表明,西伯利亞白樺茸多糖含量是靈芝的55倍,能通過直接抑制癌細胞、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抗氧化、抗衰老、抑制基因突變、修復癌患者血液中被破壞的蛋白結構、改善惡液質狀態、抗病毒等機制發揮防癌抑癌作用。
而隨著中俄結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俄健康產業交流與合作日趨緊密。目前,我國的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已聯合俄羅斯最大的白樺茸生產企業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在西伯利亞共同建立了研發中心和現代化生產基地,共同啟動實施“一帶一路,健康中國”西伯利亞白樺茸走進中國項目,“來自俄羅斯的寶貝”正逐步走進中國家庭,成為呵護中國消費者的“健康天使”。
和中國傳承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如出一轍,西伯利亞白樺茸也已經成為俄羅斯民間醫學的重要載體與象征。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不斷挖掘白樺茸的藥用價值和提升白樺茸的吸收利用率,成為中俄白樺茸企業為之努力的共同利益點。目前,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引進的西伯利亞白樺茸,采用了超微破壁、低溫萃取、超低溫真空干燥等現代化精制工藝,將傳統白樺茸30%的吸收利用率提升到98%。
現在,西伯利亞白樺茸已經成為中俄產業合作、學術交流、文化互動等的重要內容,是西伯利亞綠色、環保、健康形象的重要象征。來到西伯利亞,除了要感受壯麗的自然風光,還一定要沖泡品飲一杯西伯利亞白樺茸茶,透過濃郁的西伯利亞白樺茸感知來自西伯利亞的獨特健康味道與歷史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