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癌癥旅館”:省錢能多活一天
十一假期,很多人吐槽交通擁堵、景區看“人”。但相比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天天“堵”在狹小的空間,天天被病痛折磨相比,我們是幸運的。
每天,在北京的知名腫瘤醫院,都有不少背著重重行囊的癌癥患者和家屬沖著優質的醫療資源蜂擁而來。被病痛和焦慮折磨的群體中,有許多人出于經濟貧困、療程漫長等種種原因,只能選擇蝸居在醫院周邊居民住宅中一個個被分割出來的狹小空間內……這些聚集著癌癥患者的簡易民居,被人們稱為“癌癥旅館”。圖為2016年6月23日,王女士在北京的一個癌癥旅館里休息。攝影:Kim Kyung-Hoon (來自:騰訊圖片)
據來自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2015年新增430萬癌癥病例,癌癥的死亡病例超過280萬。由于當地醫療條件落后,大量農村患者不遠萬里到大城市看病。而異地就醫,往往意味著更多的花費,更低的醫保報銷。這也造就了一大批癌癥“難民”。圖為2016年6月23日,北京的一處癌癥旅館掩映在高樓之下。
42歲的王女士在今年年初被診斷出宮頸癌。在家人的建議下,她在老公劉先生的陪伴下于5月從內蒙古的家里來到北京找專家治療。這對夫妻的家距北京超過750公里,坐火車要16個小時。一張火車票要321元,而癌癥旅館一晚的住宿費是70元,只相當于醫院病床價格的一半。圖為2016年6月23日,王女士在癌癥旅館的房間里吃老公做的早飯。
46歲的劉先生是一個農民工。他覺得,大城市和小地方的醫療資源太不平衡,好醫生根本不想在小地方工作,“如果得了大病,最好還是去北京治。”圖為2016年6月23日,劉先生在房間為王女士做早飯。
據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的數據顯示,2015年底,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因病致貧的占到44.1%,患大病重病的240萬人,患長期慢性病的960萬人。醫保雖然覆蓋了絕大部分人群,但一些重病、慢性病的報銷比例很低,其余要自掏腰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造成貧困的重要因素。圖為2016年6月23日,王女士在房間里吃藥。
2016年6月23日,王女士和老公劉先生拉著手前往醫院。
黃阿姨在2013年被診斷出直腸癌,從那時起為看病已經花費超過27萬。圖為2016年6月22日,北京,黃阿姨展示自己的CT掃描片。
黃阿姨的老伴潘先生說,“對我們來說,最困難的就是籌錢。我們只是農民,不能像城里人那樣一次從銀行借出很多錢,家里親戚也都很窮,只能想別的辦法。”圖為黃阿姨和老伴潘先生呆在旅館房間里。
面對這種情況,一些患癌家庭在向親戚朋友借完之后,不得不求助于地下錢莊。而為了能盡快看上病,向黃牛買號,給醫生塞紅包也屢見不鮮。圖為2016年6月22日,黃阿姨坐在床上。
2016年6月22日,黃阿姨站在旅館房間的門口。
患者和家屬一般會在癌癥旅館呆上幾個月或者一年時間,然后選擇回家。圖為2016年6月23日,潘先生在房間收拾行李箱,準備離開癌癥旅館。
2016年6月23日,潘先生拿著行李箱離開癌癥旅館。
2016年1月13日,北京,袁運平(音譯)腳上長了一個黑色素瘤,家住河北的他專程跑到北京來找專家醫治。
2016年1月13日,袁運平(音譯)在旅館房間吃飯時擦汗。飯是他兒子做的。
2016年1月13日,袁運平(音譯)拄拐出門。
2015年10月23日,北京,癌癥旅館的窗臺上掛著買來做飯的菜。
2015年10月23日,北京,一名女子坐在旅館的房頂。
2016年1月11日,癌癥旅館外掛著洗過的床單和被褥。
“能省一元是一元,多活一天是一天。”與活命相比,異地奔波苦,居住條件差,對患癌家庭來說都是可以忍受的事情。圖為2016年4月21日,北京,一名男子從癌癥旅館旁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