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白樺茸行業發展已有十余年,但市場一直不慍不火,缺少知名品牌,工藝技術停滯不前。近年來,更受到俄羅斯西伯利亞白樺茸的引進與沖擊,產業化進程更加令人堪憂。在國家深入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和人們日益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當下,是什么制約了國產白樺茸產業化進程?近日,記者走訪了行業相關企業及專家,揭開了國產白樺茸行業現狀及層層迷霧。
原料資源制約國產白樺茸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一種寄生于白樺樹的藥用真菌,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又稱“西伯利亞靈芝”。相關研究表明,每克白樺茸活性酶含量高達35000單位,是靈芝的55倍。然而與靈芝已經實現大規模人工培育和種植不同,國內包括國外在白樺茸人工培育技術還沒有取得重大突破,依然只能依靠野生資源。
白樺茸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緯40°~50°即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歐、日本北海道、中國黑龍江等高寒地帶。白樺樹越多,白樺茸也就越多,在我國東北大興安嶺、長白山等地有少量出產。白樺茸在自然環境狀態下生長極為緩慢,國產白樺茸的生長期大約為5-10年,更加寒冷的西伯利亞則達15年以上。根據相關學者研究,長白山野生白樺茸屬于瀕危物種,資源相當稀缺。
此外,在與國外白樺茸的對比中,國產白樺茸的原料質量也相對偏低。以白樺茸有效成分總多糖含量為例,西伯利亞白樺茸為14.51%,大興安嶺白樺茸為5.99%,長白山白樺茸為2.32%。究其原因,西伯利亞為原始森林,氣溫低、生長期長,人跡罕至天然無污染,有效成分含量更充沛;大興安嶺、長白山為次生林,生長期短,由于人類活動相對頻繁,使白樺茸還可能存在重金屬污染。
“提取白樺茸有效成分,需要大量野生白樺茸資源。由于國內白樺茸資源的制約,我們很難在國內進行白樺茸的現代化精制和深加工。”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表示,為此,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遠赴俄羅斯西伯利亞,與當地最大的白樺茸企業進行戰略性合作,通過跨境投資掌握當地的白樺茸資源。西伯利亞廣袤的原始森林和白樺林,可以為白樺茸產業化提供相對充足的原料支撐。
技術落后、科研能力待提升
也正是由于原料資源有限,亦未突破白樺茸人工培育技術。使國內白樺茸企業很難規模化發展,導致國內白樺茸長期處于同質化低端競爭,在市面上銷售的白樺茸,大多為原料級產品和半成品。例如白樺茸袋泡茶,只是將白樺茸原料進行簡單的機械性粉碎,成為細小顆粒,用開水反復沖泡飲用,最后倒掉大量白樺茸殘渣,有效成分吸收率僅10-30%左右,降低了白樺茸的應用價值。在技術和工藝上,與俄羅斯優質白樺茸有著較大差距。

以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引進的優質西伯利亞白樺茸為例,生產條件到達GMP標準,率先運用超微破壁粉碎、超臨界低溫萃取、低溫真空干燥等現代化工藝,最大化從白樺茸子實中提取有效成分,產品粉末達微納米級,可完全溶解于溫開水,即沖即飲、無任何殘渣,吸收率達98%以上,確保白樺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國產白樺茸不僅在生產技術上較為落后,在白樺茸的醫學研究領域,也遠遠落后于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國家。1955年,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宣布白樺茸為抗腫瘤物質,政府批準其用于醫藥品開發。近半個世紀以來,俄羅斯醫學機構發布了一系列白樺茸研究成果,推出白樺茸產品十余款,是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布洛欣腫瘤醫學中心推薦使用的;日本科學家經常長期研究,得出了白樺茸的化學分子式,其最有成分為多糖,不論是水溶性多糖或非水溶性多糖,均證實具有抗腫瘤活性;美國科學家十分關注白樺茸的免疫增強效果,并將其制成健康輔助食品。
可喜的是,近十年來,我國科研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對白樺茸的學術研究,發布的研究文獻數量不斷提升。相關統計顯示,我國2016年發表的白樺茸研究文獻約100篇,而在2001年的時候還不足10篇,短短十多年時間遞增10倍。專家表示,一系列研究成果的發布,有助白樺茸企業開發個性化的白樺茸產品,提高白樺茸在消費者中的認可度,有助白樺茸產業化進程。
此外,在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的領銜下,“一帶一路,健康中國”西伯利亞白樺茸走進中國項目已經啟動,中俄白樺茸研究專家和從業者將在學術交流、聯合攻關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在白樺茸原料供應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形勢下,將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和工藝,以及高品質白樺茸引進來,有助國內白樺茸行業轉型升級,以高效利用和健康價值應用研究助力白樺茸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