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技術分離萃取白樺茸多糖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緯40°~50°即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歐、日本北海道、中國黑龍江等高寒地帶。據學者考證,早在十六、十七世紀,俄羅斯、波蘭、芬蘭等民間白樺茸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來防治各種疑難雜癥及腫瘤疾病,1955年莫斯科醫學科學院宣布白樺茸為抗腫瘤物質,政府批準其可用于醫用品的研究與開發。
與靈芝、茯苓、香菇等眾多藥食用真菌類似,多糖也是白樺茸主要有用成分之一。上世紀九十年,日本學者以產自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野生白樺茸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深入研究,證實白樺茸的最有效成分在多糖,不論是水溶性多糖或非水溶性多糖,均證實具有抗腫瘤活性,其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是β-D-葡聚醣。相關檢測表明,生長年限在10年以上的西伯利亞白樺茸其多糖含量可達14%以上。
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經濟、高效的萃取技術,加之白樺茸野生資源稀缺、產業化基礎薄弱,導致白樺茸蘊含的一系列健康價值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只能在一些專業醫學研究機構小范圍推廣應用,只能在民間作為一種健康茶飲低效使用。而這一影響產業化發展的技術僵局,隨著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的戰略性合作而被打破。
2015年,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與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在伊爾庫茨克建設白樺茸技術研究中心和現代化生產基地,率先將超微破壁粉碎、超臨界低溫萃取、低溫真空干燥等現代化工藝用于白樺茸的精制。低溫提取技術解決了傳統提取工藝溫度高、提取液腐化、雜質多、大量有效成分流失、溶媒量大、濃縮費用高等難題,充分去除粗纖維、灰分等雜質,最大化保留白樺茸多糖、樺褐孔菌醇、三萜類等有用物質,得到100%水溶性白樺茸提取物。
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表示,“利用超臨界流體的溶劑強度取決于萃取的溫度和壓力這一特性,只需改變萃取劑流體的壓力和溫度,就可以把樣品中的不同組分按在流體中溶解度的大小,先后萃取出來,同時還可以起到分離的作用。”區別于其他傳統白樺茸產品,中俄白樺茸企業聯合開發的西伯利亞白樺茸可以完全溶解于溫開水,無任何沉淀與雜質,投料成品比高達200:1,即200公斤優質西伯利亞白樺茸原料,只能提取到1公斤西伯利亞白樺茸成品,極為珍稀。
中俄合作 健康應用進入新階段
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在真菌多糖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例如成功分離出靈芝多糖、茯苓多糖、猴頭菇多糖等,并在復方多糖研究領域亦有所突破。而隨著全球白樺茸消費的興起,中國科研人員對白樺茸多糖及其有用物質的研究也日漸深入。
對靈芝研究多年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李艾蓮研究員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經過我們的檢測,白樺茸中的多糖含量很高,而超氧化岐化酶含量則是靈芝的55倍。我認為這很好的解釋了白樺茸具有提高免疫力的藥理模型。目前,多糖物質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已被全球醫學研究所證明。”
以“一帶一路”中俄白樺茸產業跨境合作為契機,近年來,中俄白樺茸在科研上的合作日益緊密。在“2016中國-俄羅斯健康醫學與慢病防控高峰論壇”上,北京市中醫研究所發布了《西伯利亞白樺茸提取物對人胃癌等細胞株的體外干預研究》的研究報告,該研究以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從俄羅斯引進的西伯利亞白樺茸提取物為對象。研究表明,西伯利亞白樺茸提取物可明顯抑制胃癌等五種腫瘤細胞增殖,引起我國醫學界、健康產業界極大關注。
白樺茸目前無法人工培育,屬野生資源。就全球白樺茸野生資源分布而言,主要集中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我國東北林區也有少量分布,但難以支撐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行業專家表示,中俄白樺茸企業的戰略合作以及學術界的研究合作,有助提高國內白樺茸成品市場的供給水平,提升國內白樺茸技術開發和健康應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