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煙、感染、不良飲食最危險
他們使用2014年成人癌癥死亡率數據,發現吸煙、感染和不良飲食是造成癌癥總負擔的最大因素。陳萬青說:“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改善環境質量,積極開展一級預防,可有效降低癌癥發病風險。而其中一個關鍵環節是,對風險因素進行量化,通過建立數據模型,準確分析各種風險因素對癌癥死亡的影響。”
研究團隊將23種可改變的癌癥風險因素劃分為5大類:行為因素4種,包括吸煙、二手煙、飲酒、缺乏鍛煉;飲食因素7種,例如水果、蔬菜、膳食纖維和鈣攝入不足,紅肉、加工肉類制品、腌菜攝入過量等;代謝因素2種,即體重超標和糖尿病;環境因素2種,即PM2.5污染和紫外線輻射;感染因素8種,包括幽門螺旋桿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頭狀瘤病毒、EB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人類皰疹病毒8型和華支睪吸蟲。
研究指出,所有風險因素影響最高的癌癥是卡波氏肉瘤和鼻咽癌。按性別劃分,影響男性最高的風險因素是吸煙、乙肝病毒感染、低水果攝入量、飲酒量及PM2.5影響;女性則是水果攝入量低、乙肝病毒感染、吸煙(尤其是二手煙)、體重過重和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從年齡來看,飲食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代謝因素在40歲~44歲男性和50歲~54歲女性中影響最大;行為因素在50歲~54歲男性和65歲~69歲女性中影響最大。
全球54萬人“胖”出癌癥
近日,發表于《臨床腫瘤雜志》的一篇論文《體重超標與癌癥負擔的全球趨勢》,全面總結了由于超重肥胖所導致的腫瘤發生以及由此產生的疾病負擔。這項研究指出,在2012年有超過54萬例癌癥病例能歸咎于超重或肥胖,占所有癌癥的3.9%。更可怕的是,這54萬的數字背后,還有上億超重的癌癥“后備軍。”
早在2016年,國際癌癥機構(IARC)體脂工作組就曾表示,存在證據表明體脂和13種癌癥相關并且存在因果關系。這一系列的癌癥包括絕經后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癌、食道腺癌、膽囊癌、腎癌、肝癌、卵巢癌、胰腺癌、胃癌、甲狀腺癌、腦膜瘤和多發性骨髓瘤。最近一項報告指出,進展期前列腺癌以及口腔、咽喉癌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肥胖的影響。
數據還顯示,全球每年因肥胖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死亡達340萬,成為僅次于吸煙的第二個可預防的致死性危險因素。世界衛生組織規定,體質指數在18.5~24.9為正常,25~29.9為超重,30以上為肥胖。東方人體質與西方人有較大差別,西方人的肥胖多是全身性肥胖,中國人的肥胖多是向心性肥胖(脂肪沉積以心臟、腹部為中心),且研究顯示,中國人不需要胖到西方人那個程度,就會出現諸多健康問題。
近半兒童癌癥漏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研究人員估計,2015年全球有39.7萬名15歲以下兒童罹患癌癥,其中43%的病例并沒有得到診斷。科學家說,這一數值比官方癌癥登記系統的數值要高得多,從而意味著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兒童沒有接受治療,他們有可能在不知道自己患有癌癥的情況下死于這種疾病。
此前的估計表明,全球每年大約有20萬名兒童被診斷出患有癌癥。在許多國家,癌癥病例的真實數字通常很難確定,因為大多數國家并未記錄這項數據。例如,在西非,只有馬里和喀麥隆有關于兒童癌癥的公開登記數據。而在那些有登記的國家,許多癌癥病例可能會被遺漏,因此并沒有登記在案。
“由于很多孩子無法獲得基層醫療護理,因此他們也無法接觸到癌癥專家,最終便不會被診斷出來。”美國劍橋市哈佛大學衛生政策研究員Zachary Ward表示。他與該建模論文的合著者在2月26日出版的《柳葉刀—腫瘤學》雜志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數字,Ward及其同事開發了一個模型,利用注冊表數據評估有多少患有癌癥的兒童從未被診斷出來。該模型使用了WHO有關人們獲得妊娠護理和疫苗接種,以及治療肺炎和腹瀉的兒童數量的數據。研究人員用這些數據衡量醫療保健面臨的障礙,這些障礙可能會導致兒童癌癥病例漏診。Ward的團隊還預測,2015年至2030年,全球將有670萬名兒童罹患癌癥。如果醫療體系得不到改善,其中290萬名兒童癌癥病例將會成為“漏網之魚”。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39健康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