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者大腦神經元數量下降
報道稱,研究人員通過提取58位已經去世的研究對象的腦組織,發現人在到了90歲時仍將產生新的腦細胞,不過對于那些存在認知障礙的人而言,產生大腦神經元的數量會下降。
據報道,研究人員提取了13名年齡介于43至87歲的已死亡研究對象的腦組織,經過研究發現,這些研究對象負責處理人類的記憶及情緒的海馬體內,除了有成熟的神經元,還有新生的神經元。據悉,這些研究對象生前的大腦神經系統一切正常。研究人員還在患有認知障礙癥的死亡病人身上提取了樣本。研究發現,仍在認知障礙癥初期的患者,新生神經元數量由每毫米3萬個跌至2萬個。據報道,作為研究對象的45人年齡介乎52至97歲。
報道指出,目前醫生主要通過觀察大腦內有否類淀粉蛋白積聚,來診斷認知障礙癥,治療方式亦以攻擊類淀粉蛋白為主。領導該研究的神經系統專家馬丁指出,若能了解神經元下降的原因,或有助研發針對認知障礙癥的新療法。據報道,該研究西班牙馬德里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研究結果日前于《自然醫學》期刊上發表。
什么是認知障礙癥?
認知是機體認識和獲取知識的智能加工過程,涉及學習、記憶、語言、思維、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隨意、心理和社會行為。認知障礙指與上述學習記憶以及思維判斷有關的大腦高級智能加工過程出現異常,從而引起嚴重學習、記憶障礙,同時伴有失語或失用或失認或失行等改變的病理過程。認知的基礎是大腦皮層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腦皮層功能和結構異常的因素均可導致認知障礙。認知障礙癥主要有三個表現:
1、感知障礙:如感覺過敏、感覺遲鈍、內感不適、感覺變質、感覺剝奪、病理性錯覺、幻覺、感知綜合障礙;
2、記憶障礙:如記憶過強、記憶缺損、記憶錯誤;
3、思維障礙:如抽象概括過程障礙、聯想過程障礙、思維邏輯障礙、妄想等。
上述各種認知障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除器質性疾病原因外,大多精神疾患所致。如神經衰弱、癔癥、疑癥、更年期綜合征、抑郁癥、強迫癥、老年性癡呆、精神分裂癥、反應性精神病、偏執型精神病、躁狂癥、躁郁癥等等。
認知訓練干預早期癡呆效果明顯
最近,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首席專家賈建平團隊,在國際癡呆領域頂級期刊《阿爾茨海默病與癡呆》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隨機對照試驗證實了認知訓練可改善血管性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整體認知功能,并揭示神經可塑性是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的內在機制。該研究成果為臨床上開展癡呆的預防和早期干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血管性認知障礙是引起認知障礙的第二大病因,僅次于阿爾茨海默病。由賈建平牽頭的全國多中心研究顯示:我國目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超過2000萬,其中血管性輕度認知障礙位列第一,比例高達42%,但目前仍無獲批的有效治療藥物。
作為一種非藥物治療方法,認知訓練近年來在癡呆預防和早期干預中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是國際學術熱點。2016年,賈建平團隊牽頭開展相關研究。研究將入組的60名患者隨機分為認知訓練干預組及活性對照組。干預組連續7周進行每周5天、每天30分鐘的認知訓練,對照組接受同等時間固定難度的簡單計算機操作任務。結果顯示,干預組的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評分從平均21.87升高到25.22分,對照組從21.23分下降到21.15分。進一步采用靜息態功能核磁分析發現,干預組患者腦默認網絡與執行控制網絡間的連接顯著增強,提示神經可塑性是認知訓練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的內在機制。
據悉,這是國際上首個針對血管性輕度認知障礙的認知訓練干預進行的研究。此次研究所采用的認知訓練系統由研究團隊開發。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自中國新聞網、健康報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