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死亡率排行,胃癌居第三
據2018年統計,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在目前所有惡性腫瘤中占第二位,死亡率高居第三位。在我國,胃癌是一種常見惡性腫瘤。因為生活節奏快、飲食習慣不正確、環境污染等原因,胃癌正對年輕人步步緊逼。
專家指出,年輕人不幸罹患胃癌與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以及不良情緒關系密切。19至35歲的這屆85后青年人生活中普遍存在不良生活習慣,排在首位的是常常熬夜,熬完之后吃宵夜,偏愛燒烤等重口味食物。
專家表示,經常在晚上吃東西本身就不對,這會導致食物停滯在胃中的時間延長,胃腸道得不到必要休息,使胃液大量分泌并刺激胃黏膜,會讓胃黏膜出現糜爛、潰瘍,抵抗力下降。如果常吃一些含致癌物的油炸、燒烤、腌制食品,更容易傷害黏膜,誘發胃癌。
從胃炎到胃癌只有四步
1、非萎縮性胃炎
這種胃炎是病人出現胃癌的第一步,這種疾病的并不是很嚴重,而且病人的胃粘膜也算是比較正常的,也沒有出現萎縮的情況,對于大部分的病人來講是不用過于擔心該疾病的,不過如果病人有家族史那么就要小心了。
2、萎縮性胃炎
這種胃炎是癌變的前提,病人應該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檢查,如果發現了感染的情況,那么就要馬上去進行診治。并且病人要定期的去進行復查,確保身體沒有被感染,避免最終發生癌變。
3、腸上皮化生
這種情況分為完全、不完全兩種類型,不完全的化生和胃癌的聯系會更大一些,如果病人有這種情況產生,那么就要定期的進行胃鏡檢查,查看病情。
4、異型增生
這種情況可分成低級和高級兩種類型的增生,而中高級別發生胃癌的概率可達到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五之多。因此,這類級別的病人應該在胃鏡下進行治療,低級別的病人只要定期進行病情檢測就可以了。
可能出現胃癌的四個標志
胃癌很常見,但是大多數胃癌發現的時候,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便已經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后復發的可能性也很大。胃癌之所以一發現就是晚期,一方面是由于胃癌出現的異常信號未引起重視,另一方面則是,一些高危人群,沒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
1、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可能提示著早期胃癌,對于飯后飽脹,反酸,噯氣,呃逆的人群,一定要高度重視,即便只是消化不良,也最好到醫院看看,做個胃鏡檢查。
2、黑便
大便突然變黑,過幾天又好了,但反反復復發作,那么就要警惕胃癌了。胃癌會引起出血,經過腸道的消化吸收,就會出現柏油樣黑便。
3、腹痛
上腹痛,有時隱痛,有時脹痛,疼痛有時不劇烈,有時又很劇烈,有時可自動緩解,對于不明原因的上腹痛,最好檢查一下胃鏡。
4、嘔吐
嘔吐也許提示著胃癌,頻繁的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有時還會有一股難聞的氣味,常常在進食后發生,這個時候,也需要警惕胃癌。
遠離傷胃的6種飲食習慣
1、狼吞虎咽
很多男性朋友吃飯時喜歡狼吞虎咽,殊不知這樣對胃傷害是很嚴重的。吃飯太快會增加胃的負擔,造成胃部肌肉疲憊,胃動力下降,甚至過于粗糙的食品還會直接磨損胃黏膜。
2、邊吃邊喝
邊吃邊喝會把胃液稀釋,稀釋以后它的胃酸濃度肯定有所降低,而胃酸這個初步消化的濃度降低以后,對于一些食物尤其是一些蛋白質的或脂肪類的,初級消化功能就會有所影響。胃液中的胃酸,能殺死食物中的細菌和病毒。吃飯喝水會沖淡胃酸,細菌繁殖易患腸胃炎。
3、吃的太燙
把滾燙的食物送進食道,黏膜和肌肉受到高溫炙烤,受到傷害而局部變性。雖然被燙傷的消化道具有驚人的修復能力,但如果連續一個多小時地受到這種熱燙酷刑,就會造成難以修復的損傷,甚至留下致癌隱患。
4、吃太多或太少
進食過少,會使身體一天有近一半的時間處于空腹狀態,食物被消化完以后,胃分泌的消化液就會腐蝕胃壁,損傷胃黏膜,誘發潰瘍,甚至會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短時間內大量進食會使胃突然過度充盈,胃壁肌肉受到過度牽拉,導致胃腸出現反射性麻痹。
5、愛吃宵夜
如果經常吃夜宵,讓胃腸道不得休息,會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易導致胃黏膜糜爛、潰瘍,抵抗力減弱。
6、邊吃邊說
《禮記》中孔子就曾教導人們“食不言寢不語”,我們都將之理解成禮貌,其實這句話蘊含著養胃的訣竅,吃飯時說話有可能會咽下更多的氣體,導致消化不良、脹氣現象出現。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生命時報、家庭醫生在線、央廣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