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容易失眠的6大誘因
1、不良習慣
如果生活中有一些不良的習慣,如晚上睡前喝咖啡或茶,或是睡前吸煙,經常需要日夜班、出差等流動性工作,都會改變睡眠模式,導致失眠。此外,不規律的生活、不規律的睡眠習慣、過度熬夜的娛樂等反應,都有可能會導致生物鐘節奏的變化從而導致失眠。此外,吃太多、饑餓和飽腹感、疲勞和興奮也會導致失眠。
2、長期負面情緒
引起失眠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如長期的負面情緒,各種不愉快事件,持續的創傷等,都會引起失眠或加重失眠。大多數失眠的人因為工作壓力、太多的疲勞和思考而阻礙了良好的睡眠。有時,即使睡著了,也很容易被更多的夢吵醒,出現一個惡性循環。
3、藥物和酒精
藥物是失眠的另一個原因,有些失眠純粹是藥物引起的,即藥物引起的失眠。可引起失眠的藥物包括平喘藥、鎮靜劑、刺激胃的藥物和中樞興奮劑等。此外,長期服用安眠藥,一旦戒斷就會有副作用。偶爾喝酒可能有助于睡眠,但如果長時間喝酒,它會影響你的正常睡眠,就好像對安眠藥上癮了一樣。
4、由于環境的原因
如果生活在環境嘈雜的地方、房子擁擠、床上用品不舒服,空氣污染、或突然改變睡眠的環境,出現噪音、光線、溫度過冷或過熱、或是蚊子的干擾都會影響睡眠和失眠。
5、疾病的原因
如果身體不適都能引起失眠、失眠等多種疾病,或多種疾病可引起失眠。失眠往往是一種癥狀,往往隱藏在其他疾病的背后。如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更年期綜合征、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高血壓、營養不良、糖尿病等。
6、年齡影響
失眠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大,失眠的可能性越大。老年人常常睡眠時間較短,加上夜尿,睡眠淺,容易醒來等,所以老年人失眠的發生率高于年輕人。
老年人如何提高睡眠質量?
1、養成定時睡眠習慣
人是有生物鐘的,如果每天準時睡覺,定時起床,周末也不例外,那么養成習慣后生物鐘就會準時地運轉,這也是提高睡眠質量最關鍵的一種。早睡早起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每天早上起來曬一下太陽,呼吸一下早晨的新鮮空氣,不僅健康而且長壽。
2、睡前洗個熱水澡
體溫與光照有關的體溫波動也影響人的生物節律。當人體體溫調節失控時,睡眠會發生紊亂。因為人在睡覺時,體溫會有所下降,適當調節身體體溫,也有助于幫助睡眠。建議睡前洗個熱水澡,也可在睡前做20分鐘的有氧運動,調節臨睡時體溫會下降的問題。
3、遠離咖啡、酒精
有些人大量食用咖啡、巧克力、可樂和茶后主觀上沒有睡眠不良的感覺,但實驗證實,他們的深度睡眠均受到影響。酒精雖能助眠,但代謝過處程中它會釋放一種天然的興奮劑,破壞下半夜睡眠。
4、降噪、打造舒適家居環境
同樣噪音也會讓人降低睡眠質量,人往往置身于某種噪聲中,時間一長便習慣了這種環境了,所以很多人對此也就不以為然了,但是它還是會減少我們深度睡眠的時間,所以才會有睡不夠的情況。建議盡量避免噪音的干擾,做些防御噪音的措施。
5、多陪伴家中老人
喪偶、獨居老人同樣會影響睡眠質量,因而兒女們多陪陪老人也可以達到一個助睡眠的效果。尤其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子女應提醒老人按時服藥、定期體檢。老年人還應積極參與身體允許的運動,如快走、太極等。
老人睡眠時間多少為好?
很多人都以為每天睡足8小時對人體健康才是最有幫助的,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是適合每天8小時的睡眠的,從嬰兒的每天20小時到成年的每天8小時其實是遞減關系,和年齡成反比,同樣老人也不例外,很多老人每天都只是睡5、6個小時變沒有睡意了,這是正常現象。
建議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睡5.5—7小時。老人睡眠時間和老年癡呆癥有關 ,每晚睡眠限制在7小時以內的老人,大腦衰老可推遲2年。而長期睡眠超過7小時或睡眠不足都會導致注意力變差,甚至出現老年癡呆,增加早亡風險。
1、睡眠時間過長的危害
第一點:睡眠時間太長,對我們的心臟是不好的,有研究發現,如果每天睡覺的時間都超過八個小時,那么,會提升心臟病、心絞痛等疾病的幾率。
第二點:睡眠時間太長,對我們的腸胃也是不利的,因為睡覺的時間太長,就會打亂我們的作息時間,導致無法按時吃飯,如果時間久了,不規律的飲食,就會容易使人發生胃痛、胃炎、胃潰瘍等腸胃疾病。
第三點:睡眠時間太長,反而會讓人覺得更累,影響工作和生活。
2、睡眠時間太少的危害
第一點:睡覺睡得太少,會加速皮膚衰老,這是最為明顯的,長期睡覺時間不足,可導致皮膚黯淡,出現皺紋,還會帶來黑眼圈,加速皮膚衰老。
第二點:睡眠時間太少,會增加死亡風險,英國曾經有調查發現,那些睡覺時間從原本七個小時,減少到五個小時,甚至更少的人,其患有疾病致死的幾率提高了將近一倍,尤其是發生心血管疾病致死的幾率更高。
第三點:睡覺睡得太少,還會影響人的記憶力,有研究證實,一種被稱為“尖波漣漪”的大腦區域專門負責鞏固記憶。這種腦波也負責從大腦海馬體到大腦皮層傳輸所學到的信息。而“尖波漣漪”大部分都在人們深度睡眠時才出現,所以,如果經常睡覺睡的不夠,就會損害人的注意力、警覺性、專注性,推理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網易、39健康網、家庭醫生在線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