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半人口有腸道問題
專家表示,我國54.5%的人口存在腸道問題,尤其是女性,問題更甚。調查數據顯示,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平均為14%,女性較男性高,可達17.4%,且研究顯示,育齡期慢性便秘女性排便次數減少的發生率明顯高于中老年組。
究其原因,睡眠質量差、飲食缺乏蔬果膳食纖維、缺乏運動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現代生活方式更催生了腸易激綜合征(ibs)。專家介紹,它是整個腸道對刺激的生理性反應有過度或反常現象,如腹痛、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反復交替。。人群ibs患病率為11.2%,近68%的ibs患者癥狀持續存在超過12年,不僅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甚至伴隨精神心理障礙。超過50%的ibs患者存在進食辛辣、油膩、冰冷食物的習慣,它還與遺傳、精神壓力、不良生活習慣與腸道菌群失調等相關。
當然,不僅有客觀因素,一些大眾的誤區也讓自己的腸道面對越發困難的處境。專家表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當使用促排泄藥物,它可能加重便秘、增加腸癌風險和腸道功能紊亂等,不遵醫囑隨意使用藥物,臨床上也有不少患者最終形成瀉藥依賴。
結直腸癌呈現增長趨勢
目前國內腸癌患者比發達國家患者發病提早12年,30歲以下罹患大腸癌人群占到總患病率的10%。與此同時,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仍以每年5%速度上升,預計整個腸癌高危人群達1.2億。
專家表示,雖然結直腸癌高發,但是在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的篩出率屬于最高的腫瘤之一。從它的基因突變到后續的腸變過程中有很多過程,給了我們很多機會進行早期的發現。超過70%的結直腸癌由腸息肉發展形成,腸息肉發展為腸癌平均需要5到10年時間。在腸息肉階段發現并及時切除,能夠大幅降低結直腸癌發生率。
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包括:年齡超過45歲、超重肥胖、慢性結腸炎患者、習慣性便血、高脂飲食和有結直腸癌家族史人群。高危人群應每兩到三年做一次篩查。去年美國國家癌癥協會更新了結直腸癌篩查指南,其中最重要一項便是將開始篩查的年齡從50歲提前到45歲,更新原因則是,20年來,50歲以下人群患腸癌比例較原來提高了50%左右。
結直腸癌早期如何篩查?
一般人群篩查
45~75歲,糞便免疫化學試驗(每年);或高靈敏度愈創木脂糞便隱血試驗(每年);或多靶點糞便DNA檢測((每3年));結腸鏡檢查(每10年);或CT結腸成像(每5年);或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每5年)。非結腸鏡篩查試驗的所有陽性結果都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健康狀況良好,預期壽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應繼續篩查至75歲。
76~85歲,根據當事人偏好、預期壽命、健康狀況和既往篩查史,進行個體化的篩查決策。如果決定繼續篩查,按上述篩查方案進行。年齡>85歲具:不建議繼續進行篩查。
高危人群篩查
結直腸癌治愈性切除史、腺瘤性息肉史、一級親屬結直腸癌或結直腸癌家族史、持續炎癥性腸病、已知或懷疑存在遺傳性綜合征如Lynch綜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應進行更高強度的篩查,包括更早開始篩查,更高頻度篩查。
提早預防,改變生活方式
大腸癌之所以有年輕化趨勢發展,跟年輕人日常生活不注重飲食有密切相關。要預防大腸癌,日常就要減少紅肉、加工肉類、高脂肪及油膩食物的攝入,少吃油炸、烘烤和腌制食品,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少吃高糖食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降低大腸癌的患病風險。
要預防大腸癌,生活中要盡量戒酒戒煙,酒精會明顯提高不只一種癌癥發生的幾率,如果再抽煙,2種高危行為會聯合作用,提高致癌幾率。
堅持運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瘦身,控制好體重,還可以增加腸胃的蠕動,加快有害物質排除體外,縮短在腸道停留的時間。運動還可以增加抗病能力,降低大腸癌的發生幾率。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上觀新聞、界面新聞、生命時報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