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冷門研究領域做到世界聞名
王磊教授從醫20余年,一直致力于結直腸癌、放射性腸炎預防與診治相關研究,他診治的患者大部分是疑難雜癥,每年都超過4000名。在大腸癌領域,王磊教授一直是冷門的科學家。他關注放療帶給直腸癌患者的放射性損傷,別人不重視不愿做難出成果的冷門領域,他一做就是10年。
中晚期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一般參照美國NCCN指南,術前先同步放化療,再手術切除。但放射治療在殺滅腫瘤的同時,對鄰近器官也會產生過度損傷,引起放射性腸炎。放射性腸炎在盆腔放療中的發生率高達20%左右。在臨床診療時,王磊發現,部分腸癌患者盡管腫瘤已根治,但卻因為腸管的放射性損傷,依舊飽受煎熬。
能不能從源頭預防放射性腸炎?2010年開始,王磊教授和他的恩師汪建平教授團隊就與全國15家醫院聯合,開展了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驗證一種全新的不需放療的“全量化療”方案。結果證實,全量化療的方案可行。全量化療方案為直腸癌的治療打開了新的篇章,2017版的NCCN指南引用了該團隊的研究結果。在ASCO大會的主講臺上,他所作的口頭報告,就是這一研究成果。
最讓王磊教授驕傲的是,他還創立了一個獨有的術式——直腸癌近側擴大切除,盡可能地減少已接受放療的患者的損傷。他以醫院所在的天河區將其命名為“天河術”。經過放療的患者腸管多有不同程度的水腫、血管僵硬、供血不足的情況。如果用損傷的腸管進行吻合,吻合口并發癥的風險也會隨之增高。“天河術”將接受過放療的腸段一并切除,這樣近端吻合的腸段就是健康的,可以減少吻合口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根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采取擴大手術后,吻合口并發癥的發生率可由17.2%下降至3.4%,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2018年初他被確診為胰腺癌晚期,然而術后不到兩個月,他就重新出現在工作崗位上。一年來,他與時間賽跑,與生命抗爭,在被“控制”得很嚴格的出診時間中,他依然看診了近600位患者,參與上臺手術治療患者近100位。“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只是對我來說,它來得太早了。”今年5月中旬王磊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說,“躺在床上無所事事,我會更難受。如果剩下的日子不多了,那我就選擇‘倒生長’,把每天都當作最后一天來過。在工作的時候,我會忘記自己是個病人。”
擊倒腫瘤專家的“癌王”胰腺癌
由美國癌癥協會、瑞士癌癥研究基金會等贊助的2000-2014年全球癌癥生存趨勢監測計劃(CONCORD)第三階段的數據顯示,胰腺癌依舊是生存率最低的腫瘤,繼續蟬聯“萬癌之王”寶座,其死亡率與發病率幾乎一致,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據美國腫瘤協會2015年報告顯示每年新發胰腺癌約49000例,死亡41000例,已成為美國致死率第四的腫瘤。美國數據顯示其5年生存率僅為6%,究其原因與發現晚、早期診斷困難密切相關。就全球而言,每年有200000例因胰腺癌死亡,其中美洲發病率高,印度、非洲、東南亞地區發病率較低,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好發于60-80歲,10%的病例有家族史。
我國胰腺癌位于惡性腫瘤死亡的第9位,每年新增病例約9萬,每年死亡病例約7萬,且總體病死率呈上升趨勢,預計2030年惡性腫瘤中胰腺癌的病死率將位于第2位。
胰腺導管腺癌是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病理學表現為:腺體排列紊亂、核多型、腺腔不完整、壞死、腺體侵犯血管、嗜神經侵犯及淋巴侵犯等。此外還有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瘤(IPMN)和粘液囊性瘤(MCN),各自又可分為低、中、高分化。在胰腺癌早期大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表現。
哪些人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
凡是疾病,都有著一定的特殊選項,胰腺癌也不例外,而易患胰腺癌的人,通過統計,往往這幾類人幾率更大:
1、過度肥胖人群
很多疾病的出現,都和肥胖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因為肥胖的人群,不光體內新陳代謝緩慢,往往在飲食上,也不加克制,喜歡吃一些油膩的肉類、甜食、碳酸飲料等。這些成分進入到人體后,會加重胰腺分泌胰液的負擔,長此以往,就很容易導致胰腺功能受損,增加患上胰腺癌的風險。
2、體內血糖異常的人群
我們知道,胰腺中的胰島細胞能夠起到分泌胰島素、穩定血糖的作用。而對于體內血糖異常,或者是糖尿病患者來說,疾病的出現,往往證實了體內胰島素分泌的異常,很可能是胰腺受損導致,從而患癌的幾率也比常人高很多。
3、長期抽煙、酗酒的人
都說抽煙喝酒傷身,可又有幾人能夠聽勸呢?煙草中的尼古丁,再加上酒精進入到人體后,不光會增加人體的患癌幾率,更會影響到胰腺的正常功能,加之很多因素的影響,胰腺癌的幾率也不斷高升。
4、患有慢性胰腺炎的患者
對于本身胰腺就有炎癥或者疾病的人群來說,長期的疾病影響,已讓胰腺大大受損,還會導致胰島細胞功能的失調。據統計,從慢性胰腺炎惡化到胰腺癌,中間雖要經過漫長的10年以上時間,但是幾率卻非常大。所以,無論是哪一種胰腺疾病,一經發現就要及時的治療,以防意外出現。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南方都市報、健康界、三九養生堂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