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為一類致癌物
幽門螺桿菌是寄生在胃部、黏附于胃黏膜及細胞間隙的微需氧菌。雖然缺少全國的統計學數據,但國內醫學界普遍認為人群中的感染率在50%左右,有的地區甚至在70%左右。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幽門螺桿菌列為一類致癌物,認為78%的胃癌可歸因于其造成的慢性感染。
首先,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者往往都有胃炎,而國際學術界公認胃炎癌變過程為: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變。看上去,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離癌變還有五個步驟的距離,不過如果放任它不管,這個進程是不可逆的。
我們的近鄰日本,在2014年出版的《京都胃炎分類》中記錄,14歲到20歲的年輕人,在消除了幽門螺桿菌感染之后,出現胃炎、胃潰瘍、胃癌的數據都有明顯降低。更具體的數據同樣來自日本,每年日本的胃癌發病率有0.25%,而在中學生體檢納入幽門螺桿菌項目,并清除每一位感染者體內的細菌后,日本目前的胃癌風險降低到了0.14%。除掉它會大大降低胃病發生率,甚至減少患上胃癌的風險。
感染幽門螺桿菌或有三癥狀
1、胃酸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胃部當中的細菌比較多,胃功能勢必會受到牽連。而比較常見的一個表現就是胃泛酸,胃部反酸燒心,可能不是因為吃壞了肚子,或許是胃在向你求救。
2、口臭
生活中,如果存在口臭的話,可能會帶來不少的尷尬。平時跟家人朋友聊天不敢靠得太近;工作中與同事接觸時,也害怕在他人心中的形象降低;跟愛人在一起時,更怕對方嫌棄自己。其實,除了口腔清潔不到位之外,出現頑固性的口臭,刷牙也無法緩解,大部分也可能是幽門螺桿菌惹的禍。
3、腹痛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以后,因為胃部的消化吸收能力受到了損傷,胃部粘膜遭到破壞,胃部的問題就會相對比較多。而胃痛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尤其是吃了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之后,腹部的疼痛可能會讓人難以忍受。
查出幽門螺桿菌需要治療嗎?
當被診斷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時,先不要慌,因為有的情況暫時是不需要治療的,具體如下:
1、從幽門螺桿菌檢查的結果來看
當檢查結果幽門螺桿菌值大于8時,需要重視,及時進行藥物等治療,因為這時多數患者會有飽脹感、食欲不佳、噯氣等不適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引發慢性淺表性胃炎,繼而發展成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而當檢查結果幽門螺桿菌值小于8時,可暫時不要急著治療,但是仍要引起重視,定期復查,密切監測,如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2、從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年齡來看
如果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可以先觀察,因為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存在一定的“自發清除率”,再加上根除治療,對癥狀的改善也不是很明顯,還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利因素,因此不要著急治療。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如果出現消化性潰瘍,就需要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和治療。而成年人,可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方法。
一般來說,已經出現消化性潰瘍、胃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并有消化不良癥狀、慢性胃炎伴有胃黏膜萎縮、糜爛等情況的患者,都要及時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和根除治療。幽門螺桿菌通常采用四種藥物治療,藥物劑量大、時間長,其中包含兩種抗生素,藥物代謝對肝臟、腎臟有一定負擔,還可能產生一些過敏反應。
預防幽門螺桿菌注意四點
1、健康飲食
幽門螺桿菌之所以如此的普遍,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飲食習慣不好。總是喜歡吃一些高鹽分的食物,過燙的食物,還經常喜歡吃一些油炸食品、燒烤、甜點,包括過多地喝咖啡和攝入酒精都可能會讓你和幽門螺桿菌相遇。所以在日常飲食中,最好要避免這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多吃綠色的蔬菜和水果,經常喝茶也可以減少它的出現。
2、適當的運動
現在的許多人都不喜歡運動,尤其是炎熱的夏天,更是不愿意鍛煉。并且現在人的壓力都比較大,經常會熬夜加班,身體也總是處于很勞累的一個狀態,但是這樣不注重運動,不注意身體健康,是很容易讓幽門螺桿菌找上門的。因此還是要注意適量的運動,避免熬夜以及過度勞累,要注意生活規律,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這樣才能為身體健康提供保障。
3、做好個人衛生工作
幽門螺桿菌主要會通過消化道來進行傳播,所以在平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做好個人衛生工作,不要和別人共用碗筷,早晚要刷牙,勤洗手,不要大量的抽煙和喝酒,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減少幽門螺桿菌的出現。
4、常喝白樺茸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寄生在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具有防癌抗癌、抗氧化、抑菌抗病毒、增強肌體免疫力等作用。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白樺茸的菌核提取物:包括水、甲醇、丙酮、氯仿、石油醚提取物,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中甲醇提取物在10mg/mL濃度下對大腸桿菌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高達84.1%。此外,研究表明,白樺茸醇提物能有效抑制MFC胃癌荷瘤小鼠腫瘤細胞的生長,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減少炎癥發生,提高身體機能,調節荷瘤小鼠免疫功能有關,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作用。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網易、39健康網、三九養生堂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