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30歲心梗患者日漸多發
近年來,我國急性心梗的發病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總體發病率還在增加。第二,發病人口相對趨于年輕化。在過去,40歲以前的心梗患者相對少一些,現在30歲,甚至20歲的急性心梗患者也是可以見到的。從發病趨勢上來說,以前在城市生活的急性心梗患者相對比較多,現在農村的患者發病數量多于城市。急性心梗發病急、病情進展快,臨床致死率比較高,是威脅著社會,特別是廣大中老年人的重大健康問題。
對于急性心梗疾病易發人群,傅向華介紹,第一,從年齡分布來說,40歲以后及中老年人是高發人群;第二,從區域分布來說,我國寒冷地帶相對發病率更高一些,因此北方發病趨勢高于南方;第三,急性心梗與遺傳因素有關,假如直系血親當中在50歲或者更早年齡出現過心肌梗死,有這樣的家族史的人群就要高度重視,及早進行預防;第四,一些容易發生冠心病的基礎疾病也需要注意,例如糖尿病、高脂血、高血壓等。
此外,一些容易高度緊張、長期負荷的工作,以及熬夜、重度吸煙、長期飲酒、不愛運動、肥胖、飲食不健康、心理壓力大的人群,也容易發生冠心病,甚至發生急性心梗以及猝死的情況。總體而言,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越處于不良狀態的人群,易患病因素越高。
如何科學識別心梗疼痛信號?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地識別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癥狀?傅向華表示,急性心梗以胸痛作為主要癥狀表現,特別是中老年人,對于胸痛要高度重視。心肌梗死是急性的缺血性心肌壞死過程,臨床表現為缺血性心痛,也就是常說的心絞痛,這種疼痛超過20分鐘,可能就要發展成為心肌梗死了。因此,大家要提高對心絞痛的認識。
一般來說,這種疼痛會由一個中心放射到三個部位,即胸骨中上段疼痛,放射到左手和前臂尺側。有的人胸前區也不舒服,有的人放射到后背,也有表現為下頜區域。下頜到劍突區域有一種特別難受的壓迫感、緊縮感、窒息感,有的人感覺像被堵住脖子一樣。此外,心梗早期還有以下征兆:
1、出現心慌、氣短、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煩躁不安等。
3、出現原因不明的胸背疼、肩頸胳膊疼。疼痛的發作特點常常是今天脖子疼,第二天改成了下巴疼;或是今天疼,第二天又不疼了。出現這種疼痛轉移的現象,一定要引起注意,去醫院就診。
4、胃疼。患有肥胖癥、三高且平時沒有上腹部不適的患者,如果出現胃疼要高度警惕,冠心病、心絞痛或急性心梗有時也表現為胃部有燒灼感。
5、牙疼。出現很短時間的牙疼,通常持續3分鐘左右,并在1周內反復發作,需要引起注意。此外,類似一騎車牙就疼,停下后不疼了,再騎的時候又開始疼,這種情況也不要忽視。
6、焦慮失眠。從來沒有失眠經歷,或是沒發生什么刺激、焦慮的事情卻毫無緣由地焦慮時,可能是心梗信號。這種失眠不像普通失眠那樣睡不著,而是半夜忽然無征兆地驚醒,感覺思緒像萬馬奔騰控制不住,或是涌現出無法解釋的恐懼感。
7、心跳加劇。如果在沒有任何誘因的前提下,忽然發現自己無緣無故心跳加速,持續時間在1分鐘到10分鐘之間,且常在體力活動、情緒激動或過度飽餐后出現,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心梗提示。
8、如果感覺疲勞頭暈,休息之后也不能緩解,要提高警惕。
日常預防心梗做好這七點
急性心梗雖然很急很重,但是救得早就救得好。在急性心梗早期呼叫120救治是非常重要的,每個家庭、每個單位、每個人都要有這種互動的急救意識。對于救治而言,如果在120分鐘之內對患者進行救治,救治效果和死亡率會相對較低,救治成功以后,對病人的個人恢復能力和個人自理能力是很好的。
專家表示,遠離心梗威脅,關鍵在于日常預防,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注重養生保健。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多喝水
喝水可以使血液的粘稠下降,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來說,水分流失嚴重,應該及時補充水分,但是也不可過量飲水,每天控制飲水量在1500ml左右就比較適合。
2、戒煙
煙是人體十大健康殺手之一,據統計,因為吸煙而患肺癌的人群是60%,吸煙也會導致血液有害物質增加,從而導致心梗的發生。所以戒煙對于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
3、少吃油膩食物
多余的脂肪排放在血管里面,時間久了,這些物質就會越積越多,最后導致血管的管腔變得越來越狹窄,由此導致心梗的發生。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在飲食上不要過分的追求油膩,而應該以清淡為主。
4、作息規律
雖然這一項對于一些老年人來說有些困難,因為老年人大多有失眠的困擾。但是也應盡量做到作息規律,這樣,各個器官工作效率才會最高。特別是肝臟的排毒功能對于血液的健康程度是有很大影響的。所以作息規律才能有一個好的心血管系統。
5、多運動
多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于預防心梗、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是有很大作用,特別是長期檢查有氧運動,更是健康的好“助手”。切忌久坐不動,一直坐著不動,下肢的血液循環就會受到影響,身體的血液流速就會變慢,慢慢地就會容易出現堵塞情況。
6、少生氣
關于生氣吵架導致心梗的案例媒體時有報道。情緒如果持續激動,就會影響神經,也會顯得很興奮,血壓也會受到波動。當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的時候,心臟的供氧就會出現問題,此時的心臟負擔也會變重,也就會容易引發心梗。
7、常喝白樺茸清脂降壓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據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發表的《樺褐孔菌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文獻介紹,樺褐孔菌的三萜類化合物和類固醇有改善血液循環、調整血壓、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 臨床觀察到樺褐孔菌對預防與治療高血壓有一定的作用,能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并減輕癥狀,與常規降壓藥合用有協調作用, 使血壓更易控制并且平穩。
在一項針對54例原發性高脂血癥患者的臨床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應用樺褐孔菌水煎劑的患者4周后的血清總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明顯低于對照組,證明其具有調節血脂的作用。專家推薦,中老年人可早晚沖飲一杯白樺茸。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新華網、央廣網、尋醫問藥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