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確診結腸癌
這名患兒是個小男生,臺州玉環人,11月12日,他因右腹部疼痛被家人送到當地醫院就診。因為是右腹部陣痛,當地醫院以闌尾炎給予保守治療。通過輸液治療,該患兒的腹痛沒有好轉,在醫生建議下,于11月13日下午轉院至溫醫大附二院。
當晚,醫生為他做了B超檢查,結合右腹陣痛癥狀,醫生懷疑是腸套疊,便做了灌腸等治療。剛開始,該患兒腹部疼痛有所緩解,但到了半夜,他又開始痛起來。CT檢查發現,他的右側結腸有包塊,懷疑是腸道腫瘤。
11月14日上午對該患兒實施了手術。手術過程中發現,該患兒右側結腸內部有長6厘米~7厘米的腫瘤,幾乎占滿了腸腔(腸道內部空間),腸腔僅留下一個手指頭(約1厘米)的空間,腸道也被撐得很大,和周圍的組織都有粘連。除了腫瘤外,還切除了部分小腸和結腸,共約50厘米。
通過病理檢測,該患兒的結腸癌已是晚期,還是少見、預后很差的腫瘤類型。所幸術后該患兒恢復得不錯,目前已經可以進食,但后期還需要接受近半年的化療。因為是結腸癌晚期,后期有復發的可能。
醫生表示,該患兒的腫瘤長在結腸內部,很隱蔽,而且前期癥狀不明顯,所以很難發現,發病原因或許和遺傳有關。這一點得到了患兒父親的證實,患兒的爺爺去年也被查出結腸癌。
每10分鐘有7人得腸癌
2018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全國最新癌癥報告顯示,結直腸癌是我國發病率第3位、死亡率第5位的常見惡性腫瘤。全國每年新發病例約38.8萬,死亡病例18.7萬。這相當于,每10分鐘就有7人確診腸癌,3人死于腸癌。
更可怕的是,以往認為只是老年病的腸癌,如今在中國年輕化趨勢特別明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得腸癌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一般來講,腸癌發生的危險因素有以下幾點:
1、肥胖
尤其胖在肚子上的人,大腸癌的患病概率是普通人的1.5~2倍。
2、不良飲食習慣
腸癌是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與飲食習慣相關。如果長期維持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會很容易讓腸道變得脆弱,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如果還喜歡吃煎炸、腌制食品、肉類特別是紅肉,則更增加腸癌的患病幾率。
3、久坐不動
現代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人忙起來的時候可能連上廁所都顧不上。長期養成憋大小便的習慣,排泄物在腸胃中停留過久,一些有害物質在腸道內被反復吸收,會直接誘發大腸癌的發病。
4、吸煙飲酒
研究已證實,吸煙者比非吸煙者死于結腸癌的風險性要高34%,吸煙的年頭越長,結直腸癌的死亡率越高;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每日攝入酒精量多于30克(包含)(也就是2杯美式或4杯英式酒)將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
5、遺傳因素
大腸癌如同心血管疾病一樣,有顯著的家族遺傳因素。不僅是大腸癌的家族病史會產生影響,家族性腺瘤病也會導致腸癌的發病幾率。最新的研究也證明,大腸癌的發病因素與遺傳性有顯著相關。
預防結腸癌該怎么做?
1、飲食定時定量
結腸癌是消化道內常見的腫瘤,想要預防,必須要改善生活中的飲食習慣,尤其需要注意晚餐,不要吃的太晚或者是太飽。對中年人來說,消化功能會逐漸降低,如果晚餐吃得過飽或是過晚,很容易會消化不良,導致很多有害物質堆積在腸道內,增加患上腸癌的風險。
2、多吃粗糧和蔬菜
粗糧相對于精加工的食物而言,含有的營養元素更加豐富,并且膳食纖維的含量也很高。對于消化道非常有好處,可以有效促進腸胃蠕動,減少腸道內的垃圾沉淀,降低腸癌發生幾率。除此之外,日常多吃一些蔬菜對腸道健康也有好處。
3、定期檢查
對于一些結腸癌的高危人群來說,每年都要做體檢,特別是40歲以上的男性、家族內有結腸癌病史的人群。定期檢查可以發現早期的腸癌癥狀,一旦發現異常可以早發現早治療。
4、少吃高脂肪的食物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都喜歡吃高脂肪的食物。這樣不僅會讓身體變得肥胖,還會影響心腦血管的健康,并且也會給我們的腸道帶來很大的負擔,經常食用高脂肪食物會讓我們的消化道受到損傷,因此,在生活中要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
5、經常使用白樺茸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寄生在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也稱樺樹茸、西伯利亞靈芝。據科普書籍《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記載,經白樺茸多糖作用后的結腸癌HT-29細胞,其形態發生明顯的變化,呈現出細胞收縮,核濃縮和核小體間DNA斷裂等顯著的細胞凋亡特征。白樺茸醇提物還可降低人結腸癌HT-29細胞的CDK2/4蛋白和Cyclin D1的表達、增加p21表達,抑制E2F1 表達,從而影響腫瘤細胞的細胞周期,起到對抗癌細胞增殖的作用。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騰訊網、39健康網、健康界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