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又稱樺樹茸、西伯利亞靈芝,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藥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緯40°~50°即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歐、日本北海道、中國黑龍江等高寒地帶。國內外相關文獻顯示,白樺茸主要用于腫瘤、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治療與保健,在抗病毒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
“俄羅斯專家的新發現為白樺茸健康應用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們的研發團隊正在著手鑒定并分離相關有效成份。在當下全球防疫關鍵時期,野生白樺茸國際市場供應或將變得更加緊俏。”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日前表示。
據悉,白樺茸主要寄生在白樺樹上,吸食樺樹養分而生長,繁育條件極為苛刻,目前還無法像藥用真菌靈芝、桑黃等一樣進行規模化人工培育,只能依靠野生資源。在極寒環境下,野生白樺茸生長極為緩慢,通常10-15年以上才具有藥用價值。此外,白樺茸自然繁育率非常低,平均兩萬棵白樺樹5年時間才能長出一顆白樺茸菌株。即便在全球白樺茸的主要產區西伯利亞,要采集到質量好的野生白樺茸也需要深入原始森林腹地。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樺茸研究成果被披露,全球白樺茸消費需求日漸旺盛,被歐洲國家譽為“超級食物”,是醫藥品開發的重要原料和功能性食品的理想輔助劑。在俄羅斯,白樺茸更是家喻戶曉,廣袤的原始白樺林為當地白樺茸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白樺茸成為俄羅斯人常用的養生飲品,而西伯利亞的北方居民則只飲用白樺茸。
在“一帶一路”、“健康中國”戰略的引領下,以北京西伯利亞白樺茸研發有限公司為代表中國白樺茸企業率先走出國門遠赴西伯利亞,與當地知名企業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達成戰略性合作,雙方共同投資在貝加爾湖畔的伊爾庫茨克建設白樺茸技術研究中心和現代化生產基地,直接帶動當地500余人就業,并通過超微破壁粉碎、超臨界低溫萃取等工藝創新成功實現白樺茸資源的高效利用,緩解白樺茸原料緊缺難題。
據介紹,傳統白樺茸茶飲多為機械性粉碎,像泡茶一樣使用沸水反復沖飲,最后倒掉白樺茸殘渣。傳統使用方法白樺茸子實細胞破壁不充分,深藏內部的有效成分不能充好溶出,且沸水溫度過高還影響了白樺茸的生物活性,降低了有效性,最終導致珍稀資源白樺茸的大量浪費。
中俄白樺茸企業跨境合作,通過一系列技術攻關掌握到最大化保留白樺茸有效成分并保持其生物活性的加工工藝及操作規程。超微破壁粉碎工藝將白樺茸子實粉碎至微納米級,使其營養成份充分溶出;超臨界低溫萃取工藝通過六級萃取,將不同分子量的營養成分依次萃取出來,得到高純度白樺茸精華;整個生產過程在低溫環境下進行,從而更好保持白樺茸的生物活性和有效性。產品獲得俄羅斯國家登記證明、俄羅斯原產地證明、俄羅斯植物檢疫證明、中國海關貨物報關單、中國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等資質,可以直接食用,亦可進行進一步單體分離用于專業醫藥品的開發。
俄羅斯西伯利亞天然野生植物有限公司董事長巴沙已經從事白樺茸研究和生產工作20余年,“我們和中國合作伙伴共同開發并出口至中國的西伯利亞白樺茸提取物產品,嚴格篩選生長年限在15年以上產自西伯利亞的野生白樺茸,200公斤原料只能得到1公斤成品。它和普通白樺茸產品有著本質的不同,真正實現了白樺茸資源的高效利用。”巴沙表示。
據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第一手科學》雜志報道,要用白樺茸研制藥物制劑或生物活性食品添加劑,必須進行深入研究。但在任何情況下,服用安全的提取物和普通的白樺茸茶都能達到預防的目的,不僅可以降低患病毒性疾病,也可以降低患腫瘤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