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脂肪肝?咋引起的?
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病理改變,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發病率在不斷升高,且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30~40歲的男性中,有1/4被確診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已成為中青年男性健康的頭號殺手。
專家指出,正常人肝組織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膽固醇等,其重量約為肝重量的3%~5%,如果肝內脂肪蓄積太多,超過肝重量的5%或在組織學上肝細胞50%以上有脂肪變性時,就可稱為脂肪肝。
那么,脂肪肝有哪些病因?
1、長期大量飲酒
這是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乙醇對肝細胞直接的毒害作用,可以影響到肝細胞對脂肪的代謝。
2、營養過剩,長期不運動
攝入過多的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能量攝入過多,久坐不運動,能量無法代謝掉,久而久之在體內瘀積下來也會導致肝的脂肪沉積,30%~50%的肥胖癥合并脂肪肝。
3、營養不良
脂肪肝并不是胖人的專利,很多瘦的人也有脂肪肝,這是由于缺乏一些蛋白質和維生素,從而影響肝內脂質代謝,導致肝細胞的脂肪不能正常代謝出去。
4、糖尿病
約有半數2型糖尿病病人伴有脂肪肝,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很好的利用,脂蛋白合成也出現障礙,于是在肝臟內轉變成脂肪并在肝內存積。
5、其他
有些藥物會引起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遺傳性疾病也可能引起脂肪肝,細菌病毒感染會出現脂肪肝等。
脂肪肝有哪些早期征兆?
1、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是脂肪肝常見的癥狀之一,如果長時間食欲不振,除了懷疑胃炎以及其他疾病,也應考慮到脂肪肝的可能。
2、惡心、嘔吐、腹脹
輕度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損害,可伴有惡心欲嘔、厭油、上腹飽脹等不適。惡心的癥狀常常單獨出現。
3、疲倦乏力
中度以上脂肪肝可以有倦怠、易疲勞的表現。
4、蜘蛛痣
它是皮膚小動脈末端分支性擴張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稱蜘蛛痣,經常出現在面、頸、手背、上臂、前胸和肩膀等部位。直徑可從針頭大到數厘米以上。檢查時用指尖或棉簽壓迫痣的中心,其呈輻射狀的“小血管網”即可褪色,去除壓力后又會出現。最常見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但在一些脂肪肝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
5、維生素缺乏癥
脂肪肝時由于脂肪堆積合并飲食中維生素缺乏,那么人就易出現多種維生素缺乏癥。臨床可見周圍神經炎、舌炎、口角炎、皮膚淤斑、角化過度等。少數人也可有消化道出血、牙齦出血、鼻衄等。
6、內分泌失調
重度脂肪肝人群中有人可以有男性乳房發育、睪丸萎縮、勃起功能障礙,女性月經過多、閉經,病人體重減輕或增加等表現。
7、黃疸
黃疸是由于體內膽紅素代謝障礙,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滲入組織,將鞏膜、黏膜和皮膚染成黃色所致。脂肪肝時黃疸類型常為肝細胞性,該型黃疸常伴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癥狀。少數脂肪肝病人會出現輕度黃疸,在肝內脂肪被清除后黃疸即消退。
遠離脂肪肝,做好這5點
專家指出,脂肪肝的治療光靠藥物未必理想,患者尤其要注意控制飲食。治療脂肪肝最好的辦法就是改善生活方式,不僅要控制脂肪飲食,還要加強鍛煉增加脂肪的消耗,具體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預防和改善治療。
1、找出病因
有的放矢采取措施。如長期大量飲酒者應戒酒。營養過剩、肥胖者應嚴格控制飲食,使體重恢復正常。有脂肪肝的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有效地控制血糖。營養不良性脂肪肝患者應適當增加營養,特別是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總之,去除病因才有利于治愈脂肪肝。
2、調整飲食結構
提倡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糖、低脂肪飲食。不吃或少吃動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飲料)。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質的瘦肉、鮮魚、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3、適當增加運動
促進體內脂肪消耗。主要應選擇有氧運動,比如慢跑、快走、騎自行車、上下樓梯、打羽毛球、跳繩和游泳等,以運動時脈搏為100~160次/分鐘,持續20~30分鐘,運動后疲勞感于20分鐘內消失為宜。
4、控制碳水化合物
應攝入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禁食富含單糖和雙糖的食品,如高糖糕點、冰淇淋、干棗和糖果等,以促進肝內脂肪消退。但是過分限制碳水化合物可使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占總能量的60%左右為宜。
5、補充營養素
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利于肝臟貯存多種維生素。尤其應當適當補充硒元素,能讓肝臟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達到正常水平,對養肝護肝起到良好作用。
此外,還可經常使用藥用真菌白樺茸清脂護肝。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據相關研究,口服白樺茸多糖可顯著降低血清中游離脂肪酸(FFA)、總膽固醇(TC)、總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血乳酸的含量。在實際研究當中,白樺茸調節血脂的同時兼有抗氧化的作用,二者相互協作。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家庭醫生在線、尋醫問藥網、經濟日報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