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別告訴她》劇照
一切,從一個謊言開始
碧莉(奧卡菲娜飾)回國,參加表弟的婚禮,但實際上,是為了見身患癌癥的奶奶最后一面。25年未曾團聚過的一家人,各自從美國、日本回到中國長春。只有奶奶一人被蒙在鼓里,她不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還歡天喜地,非要親自籌備一場喜宴。
這是電影《別告訴她》講述的故事,改編自華裔導演王子逸的真實經歷。
奶奶患了癌癥,到底要不要告訴她?為什么“別告訴她”?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不知道從哪里來的,我們心里有一個“經驗”:如果你告訴一個老人她得了癌癥,她就會死得很快。在電影里,碧莉的媽媽也是如此告誡她。一個被宣布癌癥晚期的人,宛如一個死刑犯,恐懼像是一把刀,它比疾病更壞,年邁的奶奶將無法承受這份死亡將至的恐懼。
所以,“別告訴她”。
“別告訴她”,當然不是所有的中國家庭都會這么做。但如果有家庭在老人被診斷出絕癥時,選擇隱瞞,肯定是不稀奇的。這只是一個普通的謊言——在中國家庭里。
碧莉不懂。在美國,這個謊言并不普通,它甚至是犯法的。每一個人都有獲知自己真實病情的權利。
“時間不多了,不是更應該告訴她嗎?”
“如果奶奶還有事要做呢?如果她想和誰告別呢?”
她一面配合家人瞞著奶奶,一邊忍不住地追問。
年輕的醫生說,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他自己的奶奶去世之前,也是這樣做的。小姨說,為什么要告訴她呀?奶奶她沒什么事要做的,而且,說再見太痛苦了。只有大伯說的話叫碧莉動搖:“你要告訴奶奶,是因為你不想承擔責任,你告訴她,你就解脫了。你不告訴她,才是對她的愛,對她的負責任,對她的報答。”大伯傳遞的信息是,當死神來了,小輩應該在老人身邊營造起一種氛圍,讓一切如常,來幫她承擔恐懼。
碧莉是一個“香蕉人”,她的黃色皮膚里裝著一個接受西方教育的白人靈魂,但故鄉長春、爺爺和奶奶,又確實存儲著她最幸福的幼年時光。所以她一再溫情又倔強地發問:為什么不告訴奶奶?
為什么不告訴奶奶?碧莉的特殊身份,她的執拗,讓這個提問顯得從未有過的鄭重。它需要解答,無法意會,不能糊弄。
那么,碧莉究竟告沒告訴奶奶她的真實病情?《別告訴她》在2019年11月中旬,已經進入中國院線點映,但當時因故推遲了正式上映檔期。這次獲獎之際,該電影再次敲定今年1月10日,正式在中國上映。
電影《別告訴她》劇照
家人患癌,要不要告訴TA?
據國家癌癥中心統計,我國每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392.9萬例,平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癥。在過去的十余年里,我國癌癥生存率呈逐漸上升趨勢,目前癌癥5年相對生存率約為40.5%,與十年前相比,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在癌癥患者中,中老年人居多。在他們檢查身體時,常有老伴或子女陪伴。當確認癌癥后,中國的醫生通常會選擇先告知家人,由家人選擇是否告訴患者病情。家人患癌,要不要告訴他(她)?這一問答每年考驗著近百萬個家庭。
告知還是隱瞞?
“不該說”派:給病人留點希望
癌癥不同于其他疾病,治愈率較低,再豁達的病人也會忌諱和害怕,把實情告訴他實在是太殘酷了。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患者不知道自己生了癌或尚未確診之前,常常活得很好,活得很長。但是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癥以后,精神瞬間崩潰,表現得非常驚恐、憂慮,對人生悲觀絕望,對治療前景不抱任何希望,導致人體的免疫功能迅速下降,從而加快病情惡化速度,甚至因此而選擇自殺。
如果病人知道了病情,還知道活不了幾天的話,就像感覺被判了死刑一樣精神崩潰,作為家屬,怎么忍心讓他承受身心的雙重折磨?善意的謊言也好,侵犯知情權也好,我們只是為了將對病人傷害降到最低,讓他懷有一點希望,別在惶恐中度過剩下的時光。
“應該說”派:病人有權知道
病人有權知道自己的病情和存活期,以便自己更好地來安排人生的最后時光,這比稀里糊涂地去世留下遺憾強。而作為親人,實在也不忍心看著他像傻子一樣地被蒙在鼓里。話說回來,別以為在病人面前一套,背后一套他會感覺不到,病人在這種不詳的氣氛中產成猜疑更容易演化為悲哀、消極的心理障礙。
在殘酷的真相面前,告訴病人病情,并給予足夠的心理支持,病人的斗志可能反而會被激起,頑強地與癌癥斗爭,甚至創造出抗癌的“奇跡”。這樣的案例,臨床中并不鮮見。
很多癌癥需要手術,如果隱瞞患者實情手術如何進行?所以術前讓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了解這種治療的必要性,得到病人的許可,也是尊重人權和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的表現。病人知道實情后,才可以按照醫師的要求主動地配合治療及治療后的康復工作。
與其一家人在矛盾痛苦中欺瞞病人,還不如一起樂觀地面對,才能真正給病人以戰勝病魔的力量。
小編寄語:家人患上癌癥,要不要告訴他實情?這確實是個兩難的抉擇,誰也無法說哪種觀點就一定是對的或一定是錯的,事實上或許現在就有很多癌癥家屬需要得到這方面的指引。你怎么看?是否也有同樣的困擾?歡迎給我們評論留言。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新浪網、39健康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