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鍋把食管“吃傷”了
上周末,蕭山張女士跟朋友聚會完吃火鍋后,感覺喉嚨口、胸口疼痛,吞咽有異物感,回家之后還覺得反胃想吐,跑去衛生間一吐,竟吐出一大口鮮血。
“當時以為自己可能是因為吞下了什么骨頭、鍋巴,有點硬所以刮傷了喉嚨,沒有特別的在意。”但是張女士休息了一晚后并沒有好轉,喉嚨一直有異物感,甚至連吞口水都感到困難,而且次日晚上再次嘔吐出血。
知道不妙的張女士連忙到蕭山第一人民醫院掛了消化內科。醫師聽說她在前天晚上吃火鍋后就出現了疼痛癥狀,且休息一晚后沒有好轉,就考慮到她可能是食道燙傷,并建議她進行胃鏡檢查。
胃鏡一檢查,果然張女士食道22cm有一處較大的潰瘍。“沒想到吃火鍋還能吃‘吐血’,下次再也不敢狼吞虎咽了。”張女士一臉懊悔。醫生告誡張女士,吃得太燙、太快,不僅會損害食道和消化器官,長期為之還會致癌!
很多食管癌是“吃”出來的
專家表示,“口腔黏膜燙傷多由急食導致,口腔黏膜是我們口腔的第一道防線,雖然它對高溫不敏感,食物、飲料在四五十度時也感覺不到燙。但是口腔黏膜不耐燙,遇到高溫容易燙傷。”
口腔黏膜的耐受溫度約在50-60℃,當吃東西感覺燙時,食物溫度一般可達70℃,容易導致口腔黏膜被燙傷。
此外,過熱的飲食還會經過食道,食道表面的上皮細胞比口腔的還要嬌嫩,口腔無法耐受的高溫食物,更會損傷食道。專家表示,65℃以上的食物就可能損傷到消化道黏膜。我們消化道的溫度約為37℃,食道最高耐受的溫度是50-60℃。而火鍋的湯料溫度可達120℃,剛沏好熱茶溫度約為90℃,都遠超食道的耐受溫度。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稱,超過65℃的熱飲有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的患病風險。過燙的食物在經過食管時,會燙傷黏膜上皮,導致破損、潰爛、出血。如果經常食用燙食,這些部位就會反復受傷,反復受到不良的刺激,長此以往很可能出現病變甚至癌變。
警惕食管癌早期5大信號
1、打嗝
打嗝是日常中比較常見的現象,所以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食管癌早期信號。一般得了食管癌,癌組織會刺激膈神經,膈肌就會不自主產生持續性打嗝。除了食管癌,食管到胃這一段消化道上的任何腫瘤、淋巴結腫大都可能引起持續性打嗝。
2、腹脹
食管癌早期腫瘤不會出現明顯的腹痛,但常常會出現腹脹、腹部不適等癥狀,所以當你經常出現腹部無緣無故脹氣、不適時,就要警惕是不是食管癌了。
3、進食不順,有異物感
一般食管癌初見端倪時,患者會常感覺食管內有異物,吞咽食物時,會比較困難;在沒有吞咽時,也能感覺到喉部有異物,當自己嘗試吞咽,又怎么吞也吞不下去,像這種情況,就要考慮可能是食管癌了,得趕緊去醫院做個檢查。
4、胸骨后有疼痛感
早期有很多食管癌患者,會出現咽下食物時胸骨后有輕微的燒灼樣痛、針刺樣痛、牽拉摩擦樣疼,而且在吞咽粗糙、熱食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時,疼痛感會比較重。
5、聲音嘶啞
當食管黏膜或者腺體出現了異形性增生形成腫物時,也會導致患者聲音出現嘶啞的情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任何病毒或者細菌感染的情況而出現了聲音嘶啞,這時候就要考慮是否是食管癌了,趕緊去醫院檢查。
溫馨提示:使用西伯利亞白樺茸時,不可用沸水沖泡。以50-60℃的溫開水為最佳,此溫度能夠充分激發白樺茸的生物活性,使用效果更好。同時避免開水溫度過高影響產品質量,避免飲用時燙傷口腔和食管。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中國經濟網、網易、騰訊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