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現“三陰”確診病例
2月7日下午,一則消息在網上傳開。
消息稱,一位武漢來京的發熱肺炎患者2月5日在中日醫院呼吸四部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目前正等待轉往定點醫院。此例患者入院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甲流核酸檢測陽性,因此于1月30日以“重癥甲流”收入院。入院后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其落款為“中日醫院新冠防控領導小組”。
北京一位三甲醫院呼吸科醫生透露,醫院內部已經將此案例通知給員工,應當屬實。媒體從衛生部門相關負責人處核實,該病例的確存在。
北京一位三甲醫院呼吸科大夫表示,常規對疑似患者進行兩次咽拭子核酸檢測,如果出現一次陽性則確診,如出現兩次陰性,則基本可排除感染。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說明病毒隱匿性很強。
“病變發生在肺部,即下呼吸道,有時上呼吸道咽喉部找不到病原。”北京世紀壇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丁新民解釋,也因此,會出現該病例通過肺泡灌洗檢測才確診陽性的情況,而現在很難做到對每一例疑似患者都進行下呼吸道標本采樣,這也給確診帶來一定挑戰。不過他也表示,目前類似的病例只是個例,普通民眾無需恐慌,在疫情期間,個人防護不可松懈。此外,對出院病人如何判斷和管理,應引起更多重視。
“假陰性”是如何造成的?
在2月5日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將CT影像醫學的臨床表現納入診斷標準(僅限湖北省),這讓一些核酸檢測呈“假陰性”、但是在影像醫學有典型表現的病例能夠及早得到救治。
但是對于影像醫學表現不是特別典型的病例的診斷,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核酸檢測的結果。這尤其需要對檢測日益突出的“假陰性”的矛盾引起足夠的重視。
危重癥醫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2月5日表示:“并不是所有的病患都能檢測出核酸陽性,對于真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也不過只有30%至50%的陽性率。通過采集疑似病例咽拭子的辦法,還是有很多假陰性。”換句話說,可能有一大半真正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核酸檢測會是“陰性”。
“假陰性”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不僅會耽誤感染病人的及時治療,同時也會讓一些癥狀較輕的病人因自以為未受感染,在社會上流動,并增加其他人的傳染幾率。另一方面,病人出院時如果核酸檢測呈“假陰性”,則也會讓他們誤認為自己已經治愈,而放松了“二次感染”的警惕。
對此,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一位臨床醫生表示:“造成假陰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能主要是兩個,一是臨床醫生的取樣,現在大多數是依靠鼻咽拭子取樣的,對核酸檢測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有經驗的醫生采集高質量的標本;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試劑盒的靈敏度。”
輕癥患者突然離世?炎癥風暴!
近日,多名馳援武漢的專家在提及新冠肺炎特點時,都提到了“炎癥風暴”這個詞。包括上海第一個馳援武漢的醫學專家、上海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鐘鳴,河南省首批援鄂醫療隊醫療組組長、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周正,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科主任、浙江省診治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盛吉芳教授。
新冠肺炎和SARS或禽流感都不太一樣,SARS很多時候是病人一上來病情就非常重。但新冠病人有的早期發病并不非常兇險,但后期突然會一個加速,病人很快進入一種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狀態,會是一種炎癥的風暴。炎癥風暴是因病人的感染激活了肌體的免疫細胞,造成免疫細胞的過度損傷。炎癥風暴發生后,新冠肺炎病人病情往往急轉直下,不僅導致肺的損害,還會引起腎臟、肝臟、心肌等損害。
專家表示,一旦進入這種狀態,我們的治療很難把它拉回來。這和過去完全不一樣,很多病人不是死于肺。因為醫院有ECMO(危重病體外心肺支持),有呼吸機,有各種治療的策略,可以讓病人肺的功能得到代替。但是很多病人死于肺外的多器官功能的衰竭,這個跟過去都有很大的不同。
上海支援武漢第三批醫療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生王瑞蘭表示,我覺得“炎癥風暴”與病毒的大量復制有關,我們現在沒有有效遏制病毒的方法,病毒在體內大量復制的話,會導致疾病的突然加重。因此,早期識別和干預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盡早隔離、囑咐患者不要疲勞、增強患者免疫力外,最關鍵是要反復動態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每個人的免疫力都不一樣,所以這一塊要做的非常細致,早識別早干預,我覺得是可以盡量防止疾病往惡化的方向發展的。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新京報、第一財經、新浪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