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增加晚期前列腺癌風險
在美國,前列腺癌是第二大常見癌癥。患有晚期前列腺癌的男性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活到診斷后五年。在這項研究之前,只有少數研究檢查了導致晚期前列腺癌的因素。在成年初期的體重,成年期間的體重變化和腰圍等因素之間的聯系上,特別是缺乏晚期前列腺癌風險的因素之間的聯系尤其缺乏研究。
Genkinger使用來自15項大型研究的數據相結合,研究了830772名男性(其中51734名已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中的體脂,身高與前列腺癌風險之間的關系。她的研究采用了基于生命過程的方法,檢查了受訪者整個生命周期中收集的調查數據,以確定成年期過多的體脂是否以及在什么年齡增加了罹患晚期前列腺癌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在成年中期至中晚期(年齡中位數在50至64歲之間),BMI升高至健康體重以上與發生晚期前列腺癌的最大風險有關。“健康”體重定義為BMI在21至25kg/m2之間。他們還發現,更大的腰圍與晚期前列腺癌和死亡的風險增加有關。盡管其他研究已將較高的BMI與增加的前列腺癌聯系起來,但這是第一個發現與腰圍呈正相關的研究。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保持“健康”體重可以降低晚期前列腺癌的風險,這符合美國癌癥協會和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的指導方針。采取健康飲食和運動是可以幫助維持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體重。”哥倫比亞郵遞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Genkinger說。
分析血液可知前列腺癌發展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癌癥研究所研制了一種通過血液檢測觀測前列腺癌變化的新方法,讓醫生可以及時判斷患者癌細胞的發展情況和治療效果,為選擇更好的治療方案提供幫助。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臨床調查雜志》上。
目前,為檢測前列腺癌細胞的發展情況,通常需要對活體組織進行切片檢查,這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而且不容易獲得。UCL癌癥研究所則另辟途徑,通過對患者血液進行檢查,在血漿中識別出患者前列腺癌的DNA,獲得了同樣的結果。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利用下一代測序(NGS)技術,在血液中成功發現了代表前列腺組織的“指紋”或早期循環生物標記物,可通過它們的變化判斷癌細胞是否處于活躍和擴散狀態。
為此,研究人員同時使用NGS技術,分析了25例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循環細胞游離DN(降解后的DNA片段釋放到血漿中)的甲基化和基因組圖譜。作為對照,還分析了4份健康的血漿樣本。通常從血液中提取的循環無細胞DNA的數量和質量是有限的,但在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液樣本中卻發現了數千個前列腺特有的甲基化變化。研究人員將這些變化改造成一種可用于臨床血液檢測的工具,用于追蹤血液中的前列腺遺傳物質,以監測癌癥活動。
由于血液檢測(通常稱為液體活檢)相比簡單易行,因此醫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定期和實時監測病人前列腺癌細胞對治療的反應。研究人員希望這種檢測方法最終可以補充或取代傳統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試驗,用于前列腺癌的診斷和治療監測。
從尿液中尋找前列腺癌征兆
最近,約翰斯·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的、非侵入性液體活檢測試方法,用于檢測前列腺癌,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雜志上。
研究人員利用核糖核酸深度測序和質譜分析技術對126名患者和健康正常人進行了檢測,找出一種先前未知的核糖核酸和飲食副產物(即代謝產物)組合特征。檢測對象包括64名前列腺癌患者、31名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患者,以及31名兩種癥狀都沒有的健康個體。單靠核糖核酸還不足以明確鑒定出癌癥,但添加一組與疾病相關的代謝產物就可以將癌癥患者與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個體區分開來。
“一次簡單的非侵入性前列腺癌尿檢將成為診斷的重要步驟。組織活檢屬于侵入性,還可能提取不到癌細胞,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升高等現有檢測方式在鑒定癌癥方面特異性不強。”約翰斯·霍普金斯金梅爾癌癥中心腫瘤學副教授Ranjan Perera表示。
“我們在尿液的核糖核酸和代謝產物中發現了癌癥特有的變化,如果能在更大規模、不同患者群體中得到證實,我們在未來就能夠開發出前列腺癌的尿液檢測方法。”該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癌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Bongyong Lee說。研究人員強調,這是針對尿液檢測進行是針對尿液檢查進行的一項原理驗證性研究,在投入臨床應用前,必須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在更大規模的研究中進行驗證。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中國科學報、科技日報、生物幫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