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專家指出,目前還沒有明顯證據支持這種猜測,但對于康復患者應加強長期監測,密切關注可能的變化。更要警惕新冠肺炎變成季節性傳染病,在秋冬季再度來襲的可能。
疫情“長期化”尚無明顯證據
相關專家認為,從新冠病毒結構、動物實驗等尚未發現造成慢性感染的明顯證據,但由于對該病毒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或許有新發現。
從病毒基因組結構來看,該病毒無法整合到人類染色體中終身攜帶。有猜測認為新冠肺炎會成為乙肝一樣的慢性病,日本長崎大學病毒學教授北里海雄說,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使乙肝病毒能在人體內引發持續感染,且不能被清除,但目前在新冠病毒基因組結構中尚未發現可合成cccDNA的區域,長期感染可能性不大。但新冠病毒感染肝細胞引起肝炎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一些人還擔心新冠肺炎患者會像艾滋病患者一樣終身帶毒、終身服藥,專家也認為沒有根據。
“艾滋病病毒RNA逆轉錄成為DNA后會整合入人體基因組,引起慢性感染。整合有艾滋病病毒DNA的細胞被稱作‘病毒儲藏庫’,抗艾藥物無法作用于已整合入人體細胞的病毒DNA。因此一旦停藥,‘病毒儲藏庫’會重新釋放出病毒DNA引起病毒反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學者、艾滋病專家王宇歌說。
可見,“病毒儲藏庫”是引起慢性感染的關鍵,但冠狀病毒的正鏈RNA不會發生逆轉錄整合,病毒RNA不進入細胞核,不會形成“儲藏庫”。多數新冠肺炎痊愈者的免疫系統一旦清除病毒,病毒將從體內消失,“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可逃逸宿主免疫應答從而形成低水平緩慢復制”。
此外,動物實驗也證明感染過新冠病毒后可產生抗體,抵御二次感染。
“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已出現6種(不包括新冠病毒),前4種都演變為普通感冒病毒,而非導致慢性感染性疾病,最終會被免疫系統從體內清除。”北里海雄說,新冠病毒是否能長期攜帶可能與個體免疫力相關。
不過,英國利茲大學病毒學教授馬克·哈里斯認為,盡管冠狀病毒通常會導致較短期的自限性感染,但有一些研究文獻記錄動物身上(主要是蝙蝠)發現了持續感染現象,因此對復陽患者應密切進行后續跟蹤研究。
高度警惕新冠無癥狀感染者
據新冠肺炎上海專家治療組高級專家組組長張文宏介紹,當前最大風險是無癥狀感染者。這類患者有較強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后14天內不發病,病毒在其體內存在時間超過三周,具有傳染的可能性。
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及美國方面的專家進行視頻連線,鐘南山院士特別強調,要特別關注確診患者的無癥狀密切接觸者。
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制所陳奕等人發表的題為《寧波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感染流行病學特征分析》的論文,給出了最新的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性情況分析。
論文研究結果顯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6.3%,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4.11%。研究者認為: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較強,家人、親戚、朋友的續發率較高,是感染的高危人群。不同接觸方式中,與病例共同居住、共同生活感染率最高,提示長時間無防護密切接觸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的高危因素。
到底為什么會有無癥狀感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解釋:新冠病毒具有狡猾性,在病毒進化里把自己偽裝起來并不斷傳播出去。部分的所謂無癥狀感染者,或許是還沒有發現更有效的檢驗手段和檢測的試劑,可能我們沒有發現更值得關注的重要的癥狀和臨床檢測的標記。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預防醫學會會長吳凡說,面對無癥狀感染者,老百姓加強個人防護是最有效的手段,主要方法就是勤洗手以及在一些場合戴口罩。
專家分析新冠肺炎潛在治療方法
治療COVID-19的潛在治療選擇越來越多。方法包括阻止SARS-CoV-2進入細胞、干擾病毒復制、抗病毒藥物、疫苗和抑制過度免疫反應。3月26日,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會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的一篇評論短文中,專家認為直接針對SARS-CoV-2的治療藥物將是最有效的。
SARS-CoV-2很容易傳播,因為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與人體細胞表面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非常容易結合。一項針對嚴重COVID-19患者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研究如何利用重組人ACE2作為“誘餌”附著在刺突蛋白上,從而破壞SARS-CoV-2進入人類細胞的機制。
最有希望對抗SARS-CoV-2的抗病毒藥物是Remdesivir(瑞德西韋)。它被整合到新生的病毒RNA中并阻止RNA合成,進而阻止病毒進一步復制。在實驗室研究中,瑞德西韋抑制了SARS-CoV-2的復制,在靜脈注射瑞德西韋后,美國第一例COVID-19確診病例的臨床狀況有所改善。目前,包括韓國、日本、法國等在內的9個國家已啟動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盡管瑞德西韋已顯示有望對付冠狀病毒,但并不保證就能通過臨床試驗,還需要更多的數據。
Tilarone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可能對SARS-CoV-2也有作用。這種50年前合成的藥物在一些俄羅斯聯邦國家和周邊國家用于對抗多種病毒,包括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流感和肝炎。最近的觀察表明,tilarone對基孔肯雅病毒(CHIKV)和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具有活性。
雖然tilarone在俄羅斯聯邦國家獲得批準,但在符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標準的研究中,它沒有經過安全性和有效性測試。另一個正在研究的方法是利用已經康復的COVID-19患者血漿,這些血漿含有針對SARS-CoV-2的抗體。由于缺乏高質量的隨機臨床試驗和對確切作用機制的了解,目前尚不清楚這種療法有多有效。該方法主要用于危重病人,一些臨床試驗正在研究其對COVID-19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世界各地正在開發超過15種候選疫苗,它們采用不同的疫苗設計方法。但專家表示,疫苗的研制大約需要12-18個月。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新浪網、第一財經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