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
大腸腺瘤是結直腸息肉中的一種,也叫腺瘤性息肉或腫瘤性息肉。腸息肉是腸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贅生物,通俗說,就是在大腸的內腔黏膜表面多出來的一塊肉。它可發生于結直腸的各個部位,尤以左半結腸和直腸較為多發。腸息肉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見,腸鏡檢出率可達10%-30%,近年數據顯示,在年輕人當中檢出率也在10%以上。
雖然腺瘤(息肉)是一種良性疾病,但也是公認的一種癌前病變。研究認為,至少80%—95%的大腸癌由大腸腺瘤演變而來,大腸腺瘤像一顆種子一樣,隨著時間的延長發展為大腸癌的幾率會越來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癌變的幾率與腺瘤的大小、數目有關:直徑越大,數目越多,癌變的幾率就隨之增加。但是,它的生長極其緩慢,英國有個科學家,在自己身上觀察腸息肉到癌變需要多長時間,最后發現這個過程大約需要8-10年,甚至更長。因此,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并消滅它,從而躲過“腸癌之災”。
腸息肉易復發,多久復查?
腸息肉治療后,還要不要每年都做腸鏡檢查?我查出來腸息肉,已經割了,需要再做檢查嗎......這是縈繞在很多檢查出腸息肉患者腦海中的不解難題。確實,腸息肉的問題需要我們都引起重視,特別是40歲以上,有家族性息肉的人。
對此,專家表示,腸鏡的檢查頻率,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而定,不能一以貫之。如果是特別容易長息肉,做腸鏡的頻率就要比普通人短一點了。但如果體檢后沒有發現息肉,可以適當延長體檢時間。第一次做腸鏡發現腸道息肉,這時候息肉還不是癌,切掉后不會擴散,最好過半年后再去復查一次。
如果第二次做腸鏡又發現息肉了,還是保持半年做一次腸鏡的頻率,但如果第二次沒有發現息肉,可以適當增加做腸鏡的時間,比如:過兩年、三年再做一次;若兩三年后做腸鏡還是沒有問題,那可以3-5年再做一次,以此類推。
需要提醒的是,有腫瘤遺傳家族史的人,除了一般體檢外,一定要在比直系親屬的患癌年齡早15~20年時去腫瘤專科醫院或科室做防癌體檢。比如,直系親屬55歲查出癌癥,那么你在35~40歲的時候就應該啟動防癌體檢。40歲以上人群,患癌風險明顯加大,需要更加重視癌癥的定期篩查。
預防大腸癌 做好這5件事
1、注意健康飲食
許多的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動物內臟或者高脂肪的食物會增加患大腸癌(結直腸癌)的機會,而且攝取紅肉比攝取白肉(雞肉、魚肉)還多的人,患病機會更加大。因此由于大腸癌與長期進食高脂肪食物有關,應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及多進食高纖維食物(纖維是指生果、蔬菜、五穀類及豆類那些不能消化的部分)。
2、維持理想的體重
食物上盡量選擇高纖維,低脂肪的食物,并進行適量的運動,把體重維持在一個理想的指標。
3、養成健康排便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保持健康的排便習慣,可以縮短致癌物質在腸內的停留時間,從而可是減少人們患得大腸癌的機會。每次如廁后也應注意糞便的顏色與性狀有沒有異常。
4、規律運動
經很多研究證實,進行有規律的運動可以減低大腸癌的發病機會。原理可能是:人們的適量運動可以有助加速大腸的蠕動,縮短大腸內糞便通過的時間,以此減少致癌物與大腸內膜接觸的機會,大大降低患得大腸癌的幾率。運動方式例如每天可以運動30分鐘以上,散步或者快步走都可以,這樣就可以有助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相應的如果我們的運動量愈大,相對的益處也隨著增加。
5、定期做篩檢
因為大腸癌形成的時間會很長,所以在如果能在早期檢查出腸內存在息肉,就可以早息肉未變成腫瘤之前切除,因此定期身體檢查可預防腸癌的形成。此外,高危人群平時可以經常沖泡飲用藥用真菌白樺茸,改善胃腸道功能、調節機體的免疫力。
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研究發現,現經白樺茸多糖作用后的結腸癌HT-29細胞,其形態發生明顯的變化,呈現出細胞收縮,核濃縮和核小體間DNA斷裂等顯著的細胞凋亡特征;白樺茸醇提物還可降低人結腸癌HT-29細胞的CDK2/4蛋白和CyclinD1的表達,起到對抗癌細胞增殖的作用。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大眾網、騰訊網、39健康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