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防曬御癌的作用機制
據昆士蘭大學迪亞曼蒂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黃可宜介紹,為更好地理解紫外線照射對皮膚癌變初始階段的影響,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程對實驗鼠的皮膚表皮干細胞添加了熒光標記,并在紫外線照射下追蹤細胞的生長、退化和癌變情況。結果發現,毛囊周圍的表皮細胞克隆性增殖能力最強,也最容易導致皮膚癌變。
領導研究的基亞拉什·霍斯特羅尼教授說,研究發現一旦停止紫外線照射,細胞增殖形成的有色斑塊便會變小,這凸顯出防曬的重要性。
研究者之一、埃德維熱·羅伊博士說,盡管手術治療對于皮膚癌很有效,但無法保證患者皮膚的同一區域后續不再出現癌變。除了防曬,通過化學預防治療也能降低細胞增殖區域的大小,進而降低皮膚癌的發生率。
相關研究論文近期已發表在美國《細胞報告》雜志上。
皮膚癌是怎么引起的?
皮膚癌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確,其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過度的日光暴曬
皮膚癌的發病部位以面部、頭部、頸部最為明顯,其主要的原因是過度的日光暴曬。因此說到皮膚癌是怎么引起的這個問題,過度的日光暴曬以及紫外線照射,會降低人體黑色素的防護,進而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皮膚癌也就因此出現了。
2、電離輻射
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長期從事放射工作者更容易患上皮膚癌。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未來關于放射技術及其設備一定會越來越多,因此相關的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做好防護措施,避免皮膚癌的風險出現在自己身上。
3、化學致癌物質
說到皮膚癌是怎么引起的這個問題,實際上長期接觸砷化物、焦油和瀝青的工人也更容易患上皮膚癌,其主要的原因是砷化物、焦油和瀝青都屬于致癌物,長期接觸相關致癌物,會誘發皮膚細胞發生改變,進而誘發皮膚癌的出現。
4、皮膚疾病經久不愈
還有一種情況是慢性皮膚病誘發的,慢性刺激與炎癥,如慢性潰瘍、經久不愈的瘺管、盤狀紅斑狼瘡、射線皮炎等,都有癌變的可能,需要及早就醫治療。
夏季預防皮膚癌注意五點
1、使用優質防曬霜
每天使用廣譜防水防曬霜(SPF 30或更高)。每兩小時涂一次,游泳或出汗后也要重新涂抹。注意,不能用過期的防曬霜,涂抹范圍不只能于臉和手臂。
2、使用唇膏把嘴唇“封”起來
唇膏通常含有SPF成分。根據美國皮膚病學會的報告,不透明的口紅含有幫助阻止有害射線的顏料。注意,這里指的是不透明的唇膏。
3、多些遮蓋
由緊密織物制成的具有高紫外線防護系數(UPF)等級的衣服是能保護皮膚免受陽光照射的物理屏障。當然,長袖或長褲,太陽鏡和寬帽檐的帽子也有助于遮蔭防防曬。
4、外出避開“高峰期”
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之間,太陽對皮膚造成的傷害很大,所以戶外活動很好安排避開這段時間。
5、自檢很重要
定期自檢查一下自己。使用一面長鏡子,掃描您的皮膚上看起來可疑的斑點(異常形狀的痣變形,或者是黑色,紅色或粉紅色)并告訴您的醫生。如果您以前曾患過皮膚癌,那么您應該每年接受皮膚科醫生的檢查。
除了重視防曬,常喝白樺茸也對預防皮膚癌有益。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白樺樹上的藥用真菌,為天然抗腫瘤物質,屬俄羅斯民間古方,科普書籍《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記載了白樺茸對黑色素瘤的防御機理。
有學者通過體外試驗發現,白樺茸多糖可能通過抑制Akt/NF-κB信號通路來抑制高轉移性黑色素瘤細胞的侵襲,通過降低MAPK、核轉錄因子NF-κB和環氧合酶COX-2的水平以降低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9的表達水平和活性,進而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細胞轉移和侵入。
體內試驗也表明,B16-F10 黑色素瘤細胞荷瘤BDF1小鼠可以被白樺茸多糖所顯著抑制;白樺茸水提物和樺褐孔菌醇均表現出了抑制體內B16-F10黑色素瘤的活性。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中國經濟網、39健康網、醫生在線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