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帶來三類健康危害
1、心臟損害
高血壓對心臟的傷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心臟血管的損害。高血壓主要損害心臟的冠狀動脈,逐漸使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而發生冠心病。左心室負荷增強,心肌強力增加,心肌耗氧增加,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時,冠狀動脈血流儲備功能降低,心肌供氧減少,因此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等。二是對心臟本身的損害,動脈壓力持續性升高,增加心臟負擔,形成代償性左心室肥厚。易發生心室肥大,進一步導致心臟擴張。而高血壓所導致的心臟損害、可以導致心律紊亂,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等。
2、腦血管損害
頭暈和頭痛是高血壓最多見的腦部癥狀,大部分患者表現為持續性沉悶不適感,經常頭暈可妨礙思考,降低工作效率,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尤以近期記憶力減退為甚。臨床上高血壓引起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有腦出血、腦梗死等。腦出血的病變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和緊急處理情況對病人的預后關系極大,一般病死率較高,即使是幸存者也遺留偏癱或失語等后遺癥,患者致殘。
3、腎臟損害
高血壓與腎衰竭有著密切而復雜的關系,一方面,高血壓引起腎臟損害;另一方面腎臟損害惡化高血壓的預后。一般情況下,高血壓病對腎臟的損害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由于腎臟的代償能力很強,開始唯一能反映腎臟自身調節紊亂的癥狀就是夜尿增多。長期高血壓可導致腎動脈硬化。當腎功能不全進一步發展時,尿量明顯減少,血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氮增高,全身水腫,出現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腎臟一旦出現功能不全或發展成尿毒癥,損害是不可逆轉的。
警惕高血壓加重的4個跡象
1、頭暈頭痛明顯
如果總是有劇烈的頭暈、頭痛現象,說明高血壓病情嚴重了。在高血壓發展過程中血壓水平升高明顯會對血管造成刺激,患者比較常見的現象就是頭暈、頭痛,如果存在這種表現,最好及時降低血壓。
2、胸悶心悸
特別是經常有胸悶、心悸的感覺,有可能是健康受損了。因為胸悶、心悸意味著心臟已經受到損傷,在高血壓發展過程中病情的惡化就會導致心臟功能受損。如果沒有第一時間采取治療措施,保持血壓的穩定,有可能會導致中風情況出現。
3、肢體麻木
如果手腳部位的血液循環受阻,沒有足夠的血液提供,可能就會導致各種不良癥狀出現,特別是肢體麻木感會比較明顯。因此,留意到有肢體麻木的信號需要警惕高血壓嚴重,及時控制血壓。
4、惡心嘔吐
如果在發病期間出現了惡心、嘔吐的現象,有可能是血壓明顯增高。因為在血壓過高的時候會對大腦血管造成損傷,很多人就容易產生頭部的眩暈感,可能還會有惡心、嘔吐的現象。
高血壓患者注意這幾點
1、少吃甜食
很多人拒絕不了甜食帶來的誘惑,如蛋糕、各種飲料和冰淇淋等,確實非常好吃。但進入體內會刺激身體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可讓人們產生愉悅物質,升高血糖,易引起糖尿病,同時也會威脅血管健康。
2、少吃高油脂類食物
很多人喜歡吃外賣,確實解決吃飯難題,但外賣屬于高熱量和高油脂食物,經常吃可引起身體肥胖。如動物內臟和肥肉等高油脂類食物會增加血管內垃圾,久而久之影響血壓水平。
3、少吃腌制類食物
腌制類食物是飯桌上最常見的如泡菜和咸菜等,能刺激食欲。但長時間吃會攝入太多鹽分,導致血壓升高,甚至引起中風或腦卒中等。
4、掌握好吃降壓藥物時間
市面上的降壓藥物有很多,不一樣的降壓藥物,其降壓作用也有一定的差異。需聽從醫生建議,調整好降壓藥物,一般醫生會根據患者血壓波動情況來調整好用藥量和用藥時間,這樣才能幫助血壓控制。降壓藥物時間常常安排在血壓高峰前的1~2個小時內吃。
5、下蹲后別立馬站起來
下蹲之后突然站起來可出現一過性頭暈,這是因為大腦缺血所引起的,一般幾秒鐘就能恢復。但高血壓患者做此動作非常危險,會使得血壓突然升高,導致頭痛和頭暈,甚至會引起腦血管破裂。高血壓的人群每天需保持適度運動,如打太極拳、練體操或散步等,這樣能穩定血壓,但不能做劇烈運動,更不能快速的回頭或搖頭。
6、洗澡時不能用冷水
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歡沖冷水澡,確實非常涼爽且能快速降溫解暑,但這樣會使得血管突然收縮,從而導致血壓升高。盡量用溫水洗澡,同時控制洗澡時間,不能過度用力搓澡。另外過度疲勞和喝酒后也不能洗澡。
7、排大便時不能太用力
高血壓患者用力排便時可危及生命,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用力排大便時可升高腹壓和血壓,容易導致腦血管意外。患者出現便秘時需多喝水,多吃含粗纖維食物,如火龍果或芹菜等。
8、常喝白樺茸
夏季清脂降壓,還可以經常沖泡飲用白樺茸。白樺茸是一種主要寄生在白樺樹的藥用真菌,為野生資源,非常稀缺,極具降血糖、防癌抗癌、清脂降壓等健康價值,屬俄羅斯民間古方,有“西伯利亞靈芝”之稱。據白樺茸科普書籍《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研究發現白樺茸皂苷提取物可明顯降低細胞中 TG 的累積;白樺茸多糖能夠降低實驗高血脂癥大鼠血清中TG、TC、LDL-C及HDL-C的含量。在實際研究當中,白樺茸調節血脂的同時兼有抗氧化的作用,二者相互協作。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家庭醫生在線、騰訊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