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門處于人體哪個部位?
賁門處于食管和胃的中間,是消化道的一部分。當我們進食、吞咽食物后,在食管的推送下食物會通過賁門進入到胃內,然后才被人體的消化系統逐漸消化、吸收。賁門上布有肌肉,通過神經的支配進行收縮、擴張,能夠讓食物順利地通過,并防止胃內的食物反流到食管。
賁門癌就是發生在這一區域的惡性腫瘤。專家指出,因為賁門位置特殊,發現比較困難,同時部位血運也很非常豐富,淋巴結的轉移比例也比較高,因此賁門癌的預后可能要比胃癌的預后更差。
所有消化道腫瘤,包括賁門癌,它們早期可能并不會出現明顯癥狀,只有部分患者會出現飽脹不適、消化不良的癥狀,因此很難被發現。等到出現吞咽困難、嘔吐等癥狀出現后,去醫院檢查一般已經是癌癥中晚期了。此外,也有一些早期賁門癌患者,會有一些不典型的癥狀,比如腹部不適、燒心或者胸部疼痛等。
在我國,賁門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都很高。有資料表明,賁門癌的死亡率占腫瘤總死亡率的12%左右,在高發地區引起的死亡達居民總死亡原因的20%。
人為什么會得賁門癌?
1、亞硝胺化合物
這種化合物主要來自亞硝酸鹽和硝酸鹽,而平時我們常吃的腌漬菜、干咸魚、紅腸和火腿腸等加工食品中,都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此外,酒和香煙中都含有亞硝胺的成分,因此也是賁門癌的發病誘因之一。
2、發霉食物
霉變食物中可以分離出白地霉、黃霉等物質,能直接誘發腫瘤;再者這類霉菌跟亞硝胺還有促癌的協同作用。
3、不良飲食習慣
熱、硬、粗、辣等食物,都會對賁門形成持續不良刺激,這些刺激性的食物容易造成食管損傷,久而久之就容易發生癌變。
4、微量元素缺乏
從全國的調查報告來看,賁門疾病高發地區的水土中的鎂、鋅、硒等微量元素含量較低,因此賁門癌還可能跟微量元素有關。
5、胃部疾病
一些胃病也可能是賁門癌的誘因,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和胃潰瘍等,有這些病的患者應定期做胃鏡,以及時了解胃部健康狀況。
6、家族遺傳因素
研究表明,大多數賁門癌的發生都具有家族遺傳相關性。
由以上誘因可以得出,賁門癌的高危人群包括長期喝酒抽煙、喜食發酵霉變類漬菜的人群;生活在食管癌和胃癌的高發區的人,比如河南林州、河北磁縣這些地區;有食道癌、胃癌家族史的人群,罹患賁門癌的幾率也比普通人要高。
預防賁門癌需要注意啥?
1、定期體檢
高危人群應該定期進行賁門癌的排查,通過早期篩查、及早治療,賁門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目前內鏡是診斷早期賁門癌和癌前病變的最有效手段,超聲內鏡能清楚顯示食管及胃管壁層次結構的改變,是賁門癌患者治療前評估的重要檢查。因此當出現消化不良、嘔吐等疑似癥狀的人群,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內鏡檢查。
3、不抽煙不酗酒
據統計,抽煙是誘發賁門癌的主要因素之一,長期吸煙可直接誘發賁門癌。另外,酒精對賁門粘膜刺激很大,容易引起賁門表面粘膜變性壞死。而且酒精內也含有亞硝氨、黃貢霉等等多種致癌物質。
4、不吃過燙和粗硬食物
調查表明,賁門癌的發生與飲食過熱、硬、粗、快有關。過燙的茶、粥可引起賁門粘膜上皮癌變。
5、不吃霉變腌漬食物
霉花生、霉干菜、腌肉、臘肉等食物常被黃曲霉、白地霉等真菌所污染,易產生亞硝胺、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食用后易發生賁門癌。
6、增加營養和各種微量元素的吸入
在臨床上大多數賁門癌患者都是“吃得不好的人”。所謂吃得不好就是肉類動物蛋白、脂肪和新鮮水果吃得很少,這樣維生素a、c和核黃素的攝入量低,易患賁門癌。
7、補充抗癌營養
此外,高危人群在日常預防中還可補充具有防癌抗癌功效的營養物質,如藥用真菌白樺茸、桑黃等。
據白樺茸科普專著《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目前已發現的白樺茸中的有效化學活性成分已高達215種,主要報道的有多糖類、三萜類、甾類、多酚類、黃酮類化合物及木脂素等成分。大量實驗研究表明,有多種腫瘤細胞均受白樺茸的顯著抑制,在白樺茸的作用下,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癌細胞轉移復發,并且能夠使患者的免疫能力得以顯著的提升,從而確保人體的健康。
白樺茸在腫瘤方面的應用研究歷史悠久,早在1955年,莫斯科醫科院便宣布白樺茸含有抗腫瘤成分,政府批準其可以用于醫藥品開發。目前多款白樺茸產品獲批上市,是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布洛欣腫瘤醫學中心推薦使用的。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網易、39健康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