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的立冬習俗
1、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御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yǎng)作用。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為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陲,如內(nèi)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為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nóng)歷八月就已經(jīng)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初一,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
2、冬釀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tǒng)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fā)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fā)酵最適合的季節(jié)。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3、腌火腿
立冬之后本該進入傳統(tǒng)的農(nóng)閑時節(jié),但金華人卻異常忙碌,紛紛動手腌制火腿。據(jù)了解,腌制火腿必須在低溫條件下進行,立冬前后是最佳時期。金華火腿從立冬開始選擇鮮腿到次年八九月產(chǎn)出成型的火腿,中間要經(jīng)歷上鹽、整形、翻腿、洗曬、風干等二十八道工序,時間跨度十個月。
4、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5、熱補
在南方的很多城市,立冬要吃的是雞鴨魚肉,因為天氣逐漸的寒冷,人們需要補充更多的能量,而肉類是富含蛋白質(zhì)的,所以認為吃肉是最好的選擇。中醫(yī)認為,立冬進補適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雞肉、羊肉、蝦等。
6、冬泳
過去立冬,民間還有用各種香草、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的活動,稱為“掃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證身體健康過冬。今天,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chuàng)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xié)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此迎接冬天的到來。
立冬養(yǎng)生有哪些訣竅?
1、注意防寒保暖
立冬后,人體的四個部位:后背、肚子、頭部和關節(jié)最需要保暖。護后背,穿得暖為啥還咳嗽,后背受風,涼后傷肺所致。護肚子,吃得好為啥拉肚子,外出露個肚子,被風傷及脾胃。護頭部,腦袋為何總鼓著痛,“諸陽之會”的頭部,戴帽子保暖。護關節(jié),一打球為何就抽筋,冬天運動時,關節(jié)要充分活動開。
2、多溫熱少寒涼
立冬后進補要給腸胃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所以要做好溫補。比如食用性質(zhì)溫和的花生紅棗湯、生姜燉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熱粥也是養(yǎng)生的好選擇。小麥粥可以養(yǎng)心除煩,芝麻粥可以益精養(yǎng)陰,蘿卜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養(yǎng)胃。多溫熱少寒涼:天冷的時候,適量增加蛋白質(zhì)、脂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的吸入,對抵御低溫很有好處。增加維生素A、C的攝取,可以增強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3、早睡晚起護陽
在生活起居方面,冬季應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許多老人喜歡天不亮就起床出門晨練,這在冬季是不適宜的。早晨氣溫低,人體交感神經(jīng)興奮,引起全身皮膚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huán)阻礙增加,血壓容易升高,心肌耗氧量也增加,老人晨練易引發(fā)心肌梗死或腦溢血等意外情況。冬季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
4、運動別太劇烈
加強體育鍛煉,多去戶外進行各種力所能及的健身運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提高機體耐寒及抗病能力。初冬清晨往往多霧,霧粒中夾雜有多種有毒、有害物體,盡量避免清晨出行、鍛煉。立冬過后就是冬天了,立冬后要如何進行鍛煉呢?立冬后,由于氣溫的降低,大家便顯得沒有了活力,但冬季卻是養(yǎng)生的好季節(jié)。冬季養(yǎng)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這樣才能強身體。
5、溫補常喝白樺茸
據(jù)《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白樺茸是中老年人的食療佳品,含有的多糖體、三萜類物質(zhì)等能有效活化免疫系統(tǒng)。白樺茸其性溫、味淡,能滋補強壯,具有強心、益氣、擴張冠狀動脈和改善心肌微循環(huán)、降血壓、降血脂作用,能有效地預防血栓形成,明顯降低血液黏度。它也具有鎮(zhèn)靜、安神作用,能改善神經(jīng)衰弱人群的睡眠。立冬后常喝白樺茸,可以給予身體全面滋養(yǎng)。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央視網(wǎng)、人民日報、新浪網(wǎng)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