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對早期篩查缺乏認知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人數位列惡性腫瘤第三位。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腫瘤登記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發結直腸癌約38.8萬例,因結直腸癌死亡的患者約為18.7萬人。
“調查發現,得病前,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85%的患者不了解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知識;97%的患者未做過腸鏡篩查,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腸鏡篩查的原因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腸鏡篩查。”專家指出,我國結直腸癌患者對疾病各方面的認知水平低,很多出現了癥狀才去醫院檢查,一檢查就是中晚期。
數據顯示,85.8%的被調查患者首次就診原因是發現便血、嚴重腹瀉或腹痛等疑似癥狀,7.3%的患者是在診治其他疾病時發現異常,僅6.9%的患者是體檢時發現疑似癥狀。這也導致大部分患者首次確診時已到了中晚期。
調查結果顯示,首次確診時,83%的結直腸癌患者都處于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與歐美一些國家相比,我國結直腸癌患者確診時為中晚期的比例更高,且發生轉移的患者較多,給治療和預后帶來很大挑戰。“要提高公眾對結直腸癌高危因素的認知,增強早篩意識,進而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專家指出。
患結直腸癌的這5個因素
1、飲食不當
很多胃腸疾病是由于飲食不慎引發的,例如進食不潔食物可以引起胃腸炎甚至食物中毒;進食帶有霍亂弧菌的食物可以引發霍亂; 進食帶有傷寒桿菌的食物可以引發傷寒病;進食帶有痢疾桿菌的食物可以引發痢疾。此外,就算食物干凈,進食太多也會引起消化不良。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飲食,食用后使腸內的膽酸、膽固醇含量增加,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此兩種代謝產物可能成為大腸癌的致病物質。
2、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指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物。而大腸癌的形成與大腸息肉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據統計,結腸息肉者的發病率高出無結腸息肉者約5倍。除了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外,大腸息肉還可分為管狀腺瘤、乳頭狀腺瘤(又稱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混合型腺瘤3種。
3、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輕重不等,多反復發作。據估計大約3%~5%的潰瘍性結腸炎發生大腸癌。
4、遺傳因素
大約5~15%的大腸癌是遺傳的,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變大約占大腸癌1%~2%;另一種遺傳性大腸癌是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約占大腸癌的4%~13%,此病腸內息肉不多,發病年齡在45歲左右。
5、其他因素
有學者研究發現微量元素和礦物質與大腸癌發病相關。多種癌癥(包括大腸癌)與哂、鉬、鈣的攝入量呈負相關。還有研究表明,長期或經常處于坐位的職業類別人群患大腸癌的危險性是一些體力活動較大的職業類別人群的1.4倍,缺少體力活動可以增加大腸癌的危險性,肥胖與大腸癌亦有相關的研究。
結直腸癌有哪些早期信號?
1、便血
便血是腸癌早期最明顯的癥狀,但不是腸癌的特有癥狀。內痔、腸息肉、潰瘍性結直腸炎等許多疾病也都有便血癥狀。當便血 較多時,顏色鮮紅,經藥物治療無效,就應該警惕有腸癌的風險。
2、排便習慣和性狀改變
正常排出的便呈圓柱形,假如腫瘤在腸腔內,壓迫便 ,那么排出的便 往往變細,形狀呈扁條狀、槽溝狀、細條狀等,有時變形的大便上附著一些血絲。結直腸癌患者排便次數可能增多,但每次排多,有時會排出一些粘液、血液,且有排便不盡的感覺,也有的可能出現既秘又腹瀉的情況。
3、腹脹、腹痛
由腸道功能紊亂,或者腸道梗阻而致,不適部位一般集中在中下腹部,多為隱痛或脹痛,還有漸漸加重的趨勢,甚至表現為無規 的絞痛。
4、腹部腫塊
腸癌的癌腫發現到一定程度時,可出現腹部腫塊,其發生率約為 48%~80%,腫塊堅硬,大小 等,也可隨體位變化而移動。腹部出現腫塊也可能是腫瘤本身,或者是腫瘤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黏結的腫塊。
5、貧血、消瘦
腫瘤阻塞,當腫瘤長至相當體積,或浸潤腸壁肌層時,可引起腸管狹窄,腸腔變小,腸內容通過受阻。隨著腫瘤擴散浸潤加重,腫瘤表面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可導致貧血、低熱、乏 、消瘦、浮腫等表現。所以,如果一段時間 ,出現無緣無故的消瘦,就要警惕。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中國青年報、搜狐網、騰訊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