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是種什么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臨床上多有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類藥物不能完全緩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可并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中國平均每3秒就有一個心梗發生,且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目前估計我國心梗患者有250萬人,其中只有5%的患者得到了及時合理的救治。
常見的心梗原因如下:
1、過度疲勞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心梗這樣的疾病都是由于過度勞累導致的,特別是那些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患上心梗的幾率相當大。大家在有輕微的心梗之后還是繼續高強度的工作那么都會加重心臟負擔,心肌需氧量增加,心梗的情況自然就越來越嚴重了,最后心肌梗死的范圍逐漸擴大。
2、情緒激動
如果一些人本身就患上心臟病的話在平常一定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大家情緒上經常過于激動的話,也會非常容易誘發心梗的。
3、暴飲暴食
生活中也有一些心梗患者是平時的暴飲暴食導致的,特別是一些人攝入太多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會造成血液里面脂肪的濃度過高,這樣血液黏稠度就會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就會增加很多。這樣就會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最終出現急性心梗。
4、寒冷刺激
被寒冷刺激也是造成急性心梗發作的一個原因,因此希望一些冠心病患者在寒冷天氣的時候務必要注意保暖,特別是頭部,冬季是心梗發病率比較高的一個季節。
5、吸煙、大量飲酒
吸煙和大量飲酒可通過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發作有條時間線
很多人認為,心梗突如其來,無跡可尋。可實際上,大多數心梗患者發病有一定時間軌跡,如果能及時發現,盡早就醫,就能幫助患者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降低致殘致死風險。
發病前幾小時或幾天——研究發現,超過半數心梗患者在心源性猝死前1個月曾出現癥狀。心肌梗死的典型癥狀是劇烈的胸痛,但約有三成的心梗患者并不會出現“胸痛”的癥狀,常表現為上腹部疼痛、牙疼、喉嚨疼痛、頭暈頭痛、頸部疼痛、下肢疼痛、輕度咳嗽和氣促等。
發病前1小時——這是阻止心梗發作的最后機會,一定要抓住。患者在這個階段會感覺以上所述癥狀越來越嚴重,這預示著心臟中的一支冠狀動脈馬上就要完全堵塞,心肌缺血情況也變得越來越嚴重。此時要盡早到醫院診治,還有機會把心梗扼殺在搖籃里。
發病——心梗發作時,癥狀嚴重程度到達頂峰,患者會感覺胸口壓著一塊大石頭,呼吸困難,滿頭大汗,甚至有瀕死感。此時,應馬上停止活動,安靜休息,立刻撥打120尋求急救,切不可自行去醫院。
發病后幾小時——患者應該已經被送到醫院,醫生會根據病情和身體情況推薦治療方法,如冠脈介入或冠脈搭橋手術,這些治療的目的是為了盡快開通堵塞血管,減少心臟梗死面積,降低致殘致死風險。若患者和家屬猶豫不決,流失的不僅是時間,還有患者的心肌和生命。
術后8小時——如果手術順利,患者術后8小時即可開始康復運動,在床上抬抬手腳,如果沒問題可以坐起來。只要遵照醫囑循序漸進地訓練,身體很快就能康復。
出院——對于經歷過急性心梗的患者來說,出院后如何防止疾病再發,如何回歸社會的重要性不亞于心梗救治本身。患者除了應遵醫囑規律服藥、定期復查外,心理建設也很關鍵。要從心底接受心梗這個事實,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念。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心梗?
1、適當運動
輕微的氣喘運動是最有保護的作用,運動并不一定是非常激烈的,讓你輕度氣喘的活動是最有效的,如快步走、慢跑、游泳等運動,都可以很好地保持好心臟。每天最好能鍛煉半小時以上。不過運動應循序漸進地進行,當運動后心悸和胸痛、心率過快,必須要到醫院檢查原因。
2、按摩內關穴
內關穴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中醫認為,常按摩內關穴,可具有寧心安神、寬胸理氣、平喘止痛、調補陰陽氣血、疏通經脈等作用。內關穴位于手腕上,如果能夠經常按摩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尤其對預防心肌梗死的發作有著顯著作用。
3、作息上有規律
日常生活要有規律,每天要按時睡眠、并且還要按時起床,并保證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每天至少有6-8個小時的睡眠,避免有熬夜和過度勞累的情況發生。
4、控制好情緒
我們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憤怒、擔心和悲傷、思考過度、恐懼等不良的情緒發生,這樣只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如果整天擔心、抑郁、焦慮和緊張,只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引起心肌缺血,心絞痛發作頻繁。
5、要飲食要合理搭配
在飲食上不僅要保證營養,還要注意控制體重,并限制高脂肪的攝入,飲食最好以清淡為宜,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含纖維素的食物,并且吃飯最好要定時定量,還要忌煙酒。另外,還可以早晚各沖泡飲用一杯白樺茸。
據科普專著《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白樺茸富含多糖類、三萜類、甾類、多酚類、黃酮類化合物及木脂素等成分。研究發現,白樺茸在調節血脂的同時兼有抗氧化的作用,二者相互協作。白樺茸中的黑色素物質具有清熱解毒、軟化血管、下淤血、消浮腫等功效,可用于防治高血壓。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澎湃新聞、央廣網、39健康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