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歷史溯源
中醫對于消渴癥的認識和研究淵源極長,最早對其癥狀的發現與記錄的便是出自于他們。幾千年來,遺留下來的醫學典籍給予了我們治療糖尿病方面極大的財富。既然糖尿病歷史悠久,那么,中國古代有哪些名人被它“盯上”?
相傳詩圣杜甫死于疾病,但是到底是何病因卻眾說紛紜。1990年,天津的兩個衛生院的醫生,根據杜甫現存的1400余首詩中,竟然發現有140多處記載著杜甫的病狀。如:飄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長卿消渴在;肺枯渴太甚;消渴今如此......這些詩句證明,杜甫長期受著“長卿病”的煎熬,長卿是司馬相如的字,司馬相如患有消渴病。而消渴病正是糖尿病的古稱。
歐陽修自號醉翁,一生都帶有使命感和超越感,既然是個大政治家,也是偉大的文學家。不過,他也和杜甫、白居易等人一樣,一生都疾病纏身。查閱資料,我們會發現他和白居易得了很多相同的病。他的糖尿病情況也是比較明顯,比如:愁酲與消渴,容易為春傷——《小圃》。在另一首詩里,歐陽修坦白自己控制不好飲食習慣,明明有消渴癥,但偏偏還想吃甜食:病渴偏思柘,朝寒怯減衣——《春曉》。在寫給好朋友王勝的書信里,歐陽修自述其癥狀:自春首以來,得淋渴疾,癯瘠昏耗,僅不自支。他人視之,若不堪處。——《與王龍圖書》。“渴疾”就是糖尿病,而“癯瘠”就是身突然消瘦,這是糖尿病的典型癥狀。而“昏耗”應該指的就是糖尿病的并發癥,即視網膜受損。
而在治療糖尿病方面,中國歷代醫家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消渴方”和“玉泉散”。“消渴方”由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所創立,出自《丹溪心法》,由黃連末、天花粉末、人乳汁(或牛乳)、藕汁、生地汁、姜汁、蜂蜜組成。“玉泉散”來源于清朝溫病學家葉天士所著的《種福堂公選良方》由葛根、天花粉、麥門冬、生地黃、糯米、五味子、甘草組成。
糖尿病初期的5個癥狀
1、吃得多但瘦得快
得了糖尿病一個最為明顯的癥狀就是吃得很多,但是體重卻下降得很快。有一部分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自身的新陳代謝過強的緣故。雖然確實有這樣一的可能,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就是糖尿病導致的。當體內的胰島功能出現異常的情況,身體就不能非常好的吸收糖類方面的營養,人就會變得越來越瘦。因為糖尿病會使胰島素機能失常,有一些組織器官的機能也會受到影響,大腦就接收不到飽的信號,人們就會吃很多,并且餓得很快。
2、視物模糊、視力下降
看東西模糊也是糖尿病患者比較典型的一個癥狀,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超過7.0的時候,人們看東西就會變得很模糊,這種模糊是突然就會發生的,并沒有一個緩慢發展的預兆過程。當體內血糖值越高,視物模糊的情況便會越嚴重,一點都看不見也是會發生的事。特別對于二型糖尿病來說,這種情況會更加容易發生。
3、容易渴,多飲多尿
容易渴是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癥狀,所以很多患者都是特別愛喝水,有的還會感覺喝再多的水也不能有止渴的作用。這是因為當血糖過高的時候,腎小球需要過濾過多的葡萄糖,超過了原本能夠過濾葡萄糖的能力,這樣就會讓大量的葡萄糖溶解在尿液中,這個過程會帶走人體大量的水分,造成了滲透性利尿。因為帶走了大量的水分,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會感覺非常的渴,想要喝水,并且滲透性利尿也會造成人們排尿的次數增加。
4、手腳會感到麻木
手腳麻木也是糖尿病早期的一個癥狀,但是很多人都對此有所忽視,認為是過于勞累所致,多多休息就能夠恢復。其實手腳會感到麻木也和身體內血糖升高有關,也就是說糖尿病會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糖尿病會出現神經方面的損傷,并且這種神經損傷會從下往上逐漸發展,所以手和腳是最先感覺到的部位,手腳麻木就是信號。
5、容易疲勞渾身無力
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時候都會感到非常的疲勞,有時甚至沒有做太多的活動,就會渾身無力,只想躺下休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亞健康的表現,多吃點維生素等保健品,提高一下免疫力就好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得了糖尿病之后,因為體內的胰島素分泌太少,糖類等能量供應也會不足,這樣人們就會產生很強的疲勞感。所以如果頻繁地感到疲勞渾身無力,最好能夠去醫院檢查一下血糖,看是否是糖尿病導致的。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糖尿病?
1、隔日限食
研究表明,對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采用每日限食與隔日限食對預防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作用。每日限食,即限制每天熱量的攝入,一般可每日熱量的攝入減少15%~40%,即攝入熱量約每天1200~1800千卡,長期維持,在減重方面更為明顯,但因為使人處于饑餓狀態,一般難以長期堅持。隔日限食,即一日進食所需能量的75%,而另一日則自由進食,通俗講就是“限一天,休息一天”,從而更加容易讓人接受和堅持。
這兩種方式都可以都能達到減輕體重、減少內臟脂肪含量、控制空腹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等作用,達到預防糖尿病的目的。日常飲食中,盡量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天然食品,如谷類、水果、蔬菜,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以下28字原則需牢記:少葷多素、少肉多魚、少細多粗、少鹽多醋、少量多餐、少吃多動、少稀多干。
2、控制腰圍、體重
俗話說“腰圍越長,壽命越短”,腰圍也是評估肥胖的一個指標。就中國人群的標準,男性腰圍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5厘米時,就可以視為肥胖。我們知道,肥胖是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的誘因之一,所以,減輕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方法。
控制腰圍、體重可從飲食方面入手,限制熱量的攝入,但蛋白質攝入量每日每千克體重不少于1克,脂肪攝入量特別是動物性脂肪應加以限制,同時限制鈉的限制量,多吃富含纖維素或維生素的蔬菜與水果。
3、每天快走1小時
美國哈佛大學做了一項實驗,對7萬名婦女進行研究,研究報告顯示,每天快步走1小時,患糖尿病的危險降低50%。雖然,快步走相對于跑步或騎自行車等強度相對溫和,但能消耗體能,同樣可以達到減少脂肪、降低體重、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等作用,因為此種運動方式較為安全,建議年齡較大的人群踐行,建議在空氣新鮮、環境安靜的地方進行。
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研究指出,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配合健康的飲食,可以明顯降低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所以,正常人群或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應該把運動放在預防糖尿病的重要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可選擇散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不拘形式,貴在堅持。
4、常喝白樺茸
此外,早晚沖泡飲用一杯白樺茸精華也有助糖尿病的日常預防。據科普專著《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實驗研究顯示,白樺茸對正常小鼠血糖無明顯影響,卻能降低多種糖尿病動物模型的血糖,作用時間可持續3-48h,降血糖作用確切,在俄羅斯白樺茸提取物降血糖產品已獲準上市。
研究發現,白樺茸多糖可有效緩解STZ誘導的糖尿病小鼠體重下降、血糖升高的癥狀,提高小鼠血漿胰島素、丙酮酸激酶活性,促進葡萄糖的吸收,加速糖代謝。研究文獻表明,白樺茸多糖降血糖原理大致上為:幫助外周器官組織加快葡萄糖的代謝速率,提升肝細胞的胰島素敏感性兩方面。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騰訊網、家庭醫生在線、39健康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