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隱藏致癌物注意這三處
1、廚房
都說廚房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煎炒烹炸煮,端起的是人間美味,放下的是疲憊煩悶。然而,這么美好的地方,卻有不少致癌物在“蠢蠢欲動”。一是碗筷,有些“仿瓷碗”外觀上像瓷且耐摔,但可能隱藏一種叫“密胺樹脂”的物質,正常使用溫度為0~120℃。若超溫度使用如用來盛滾燙的湯飯或微波爐里加熱等,就會產生較多的甲醛(一級致癌物),長期接觸可誘發白血病、淋巴癌、鼻咽癌等疾病。而筷子更加容易被癌盯上,使用時間過長或變質的筷子,可能會隱藏著各種病菌,其中最讓人害怕的當屬可誘發肝癌的黃曲霉素,也在一級致癌物的行列中。
二是空氣鍋,近年來,有一種空氣炸鍋特別受歡迎,韓國曾發布了一份檢測報告,在按照產品說明書操作的前提下,市面上暢銷的10款空氣炸鍋,4款炸出來的薯條致癌物超標(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歐盟安全標準),最嚴重的超標2倍多。此外,空氣炸鍋運行時,溫度可達180~200℃,而淀粉類食物在120℃下就會生成致癌物丙烯酰胺。
三是油煙,有專家曾做過實驗發現,如果油被加熱到150℃,就會生成油煙的主要成分——丙烯醛。丙烯醛有強烈的辛辣味,對鼻、眼、咽喉黏膜的刺激性比較強,可能引起鼻炎、咽喉炎、氣管炎等疾病。實驗發現,菜子油、豆油加熱到270~280℃時,產生的油霧凝聚物就可能導致細胞染色體損傷,可能致癌。
2、客廳
客廳是一個家庭的門面,但卻有一些致癌物在“啪啪打臉”。一是地墊或地毯,很多家庭都喜歡在客廳鋪個地墊,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然而,那些劣質地墊可能存在甲酰胺超標。甲酰胺是被歐盟化學品管理局分類為具有生殖毒性的物質,長期吸入或接觸有致癌風險。而且,即便把這些問題地墊洗一洗、曬一曬,甲酰胺含量仍很難清除。
二是藥箱,一般來說,家里客廳都會準備一個小藥箱,存放一些常用藥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千萬小心一種叫“馬兜鈴酸”的藥物成分,“馬兜鈴酸”原本是傳統中草藥所含的物質,近些年,醫學家發現了其對人體的危害性。肝病領域國際權威期刊《肝臟病學》曾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韓澤廣團隊的研究成果《馬兜鈴酸誘導的小鼠和人類肝癌的突變特征》: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應引起重視,被列為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所以,含有這類成分的藥物,趕緊踢出你家藥箱。
3、臥室
臥室是最讓人放松的地方了:忙碌了一天,往床上一躺,能卸下滿身的疲憊。那么,臥室都有哪些“內鬼”呢?一是木質家具,咱們一生中有三分之一都要在床上度過,因而臥室中家具的安全性尤為重要。這些年,頻頻曝出家具(柜子、床等)甲醛超標的新聞。其實,木家具甲醛超標,禍在“膠水”。目前板材使用黏合劑的主要成分多為甲醛,而板材中殘留的甲醛,會逐漸向周圍環境釋放。其中,甲醛風險度最高的是刨花板、纖維板制成的家具,而風險度相對較低的是實木家具。
二是人工合成樟腦丸,很多人喜歡在臥室里放些樟腦丸,據說能驅蟲、殺菌、除臭。然而,這小小的樟腦丸,卻有致癌風險。樟腦分天然材料合成與人工化學合成兩種,而市面上大部分樟腦丸,都是人工化學合成樟腦制成的,其中可能含有對二氯苯、萘等致癌物質。那為啥有些人用了,似乎一直沒事?因為正常人體內含有一種酶,可與二氯苯、萘結合,隨小便排出體外,所以一般不會有不良反應。但嬰幼兒的免疫力系統還未完善,一旦接觸過多對二氯苯、萘,就容易誘發溶血癥,嚴重還會引起腦癱。因此,建議大家盡量不要用樟腦,尤其是有嬰幼兒的家庭。
致癌基因與癌癥家族史
要發揮家庭在防癌抗癌中的作用,那么癌癥家族病史大家一定要了解。因為有一些癌癥可能是遺傳基因引起的,此癌在親近中有較高的發病率。而且同一生活環境的一家人,由于有相同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同一種癌癥的風險。
1、胃癌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所有胃癌患者當中,有明顯家族聚集傾向的占了1/10。此外,大量資料顯示,有胃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發生胃癌的幾率會比普通人高出2-3倍。因此高危人群要警惕身體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胃癌早期信號,避免與普通的胃炎、胃潰瘍等胃病混淆,并且建議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胃鏡檢查。
2、肺癌
日本相關調查發現,肺癌也是遺傳幾率較高的一種癌癥,尤其是肺鱗狀細胞癌,這類患者當中大約有35.8%的人有癌癥家族史,尤其是女性,受遺傳影響更大。由于肺癌早期的癥狀通常不明顯,因此當患者常出現刺激性干咳,痰中帶血、胸痛、發熱、氣促等表現,建議進行胸片或者低劑量螺旋CT等篩查。
3、胰腺癌
據調查發現,在此類癌癥當中,大約有5%-10%的患者的家族成員患有同樣癌癥。如果有超過一位直系親屬(即父母、親兄弟姐妹、子女等)等胰腺癌病史,那么其后代患癌風險會比較大,并且常常在50歲之前發病。由于起病比較隱匿,所以很多人都是中晚期才被查出來,可出現黃疸、腹痛、腹脹等表現,建議做彩超、CT或核磁共振等檢查。
4、乳腺癌
如果家族有直系女性親屬有乳腺癌病史,那么其發生乳腺癌的風險要比普通女性高3倍左右。絕大部分患者以乳腺單側出現無痛生長型的腫塊為首發癥狀,進而出現乳頭扁平、乳房皮膚凹陷、腋窩淋巴結腫大等,建議做乳腺彩超、腺鉬靶檢查等檢查。
5、結直腸癌
家族性結腸息肉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很容易演變成結直腸癌,如果父母屬于這種情況,那他們的子女發生同類癌癥的幾率的可能性高達50%。腸癌患者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等表現,容易與腸胃病疾病混淆,建議定期進行腸鏡、肛門指檢等檢查。
6、子宮內膜癌
據了解,在該類癌癥患者當中,由遺傳引發的病例大約占了5%,而且平均發病年齡要比散發性子宮內膜癌患者早到10~20歲。常見的表現有陰道分泌物變多、不規則出血、下腹墜脹等不適,常見于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做TCT、HPV-DNA、陰道鏡等檢查。
家庭如何幫助腫瘤患者康復?
癌癥患者在康復階段,家庭和家庭成員的作用尤其重要。親人之間互相信任,容易溝通,在患者身心恢復和社會回歸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成員需要認識癌癥康復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了解患者康復期的一些注意事項。
1、堅持定期檢查
癌癥的治療往往需要經歷手術、放療、化療以及內分泌治療等多種治療方法的綜合應用,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而且針對其容易復發轉移的特點,治療結束后的幾年內還應該堅持復查隨訪。一般情況下,治療后2年內需要3個月復查一次,2年~5年每半年復查一次,5年后每年復查一次。規律的復查隨訪可以早期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2、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癌癥的發生和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治療結束后一定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多吃蔬菜水果,同時注意營養均衡,合理膳食,適當運動,保證充足睡眠。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胃腸消化吸收不好者,還可以早晚沖泡一杯常喝藥用真菌白樺茸。
3、建立心理疏解通道
親情、友情能夠有效排解負面情緒,親人的關懷和安慰至關重要。家庭成員要針對癌癥患者的不良情緒給予關心和鼓勵,減輕他們的壓力。
4、建立信心,與癌癥和平共處
家庭成員要協助患者建立癌癥是慢性病的理念,改變對癌癥的態度,積極爭取更好的治療效果。要做到正視癌癥,保持良好身心狀態,達到病情長期穩定。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家庭醫生、39健康網及中國疾控中心官網等;本文圖片引用自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