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發 原因有四個
近日,廣安門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連鳳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歸納高發原因有四個。
一是飲食結構改變,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飲食也越來越精細,從而導致糖尿病人的增加。二是老齡化問題,因為生活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國人平均壽命得到延長,但人體功能卻是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步衰退,胰島功能的減退就讓糖尿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三是體重管理不達標,現在超重、肥胖人群越來越多,而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四是基因原因,中國人是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易感人群。
近期,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由100多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433540個東亞人中確定了與2型糖尿病相關的新遺傳聯系。這將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在體重指數(BMI)或腰圍相似的人群中,東亞人群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要高于歐洲人群。該研究結果為2型糖尿病的生物學基礎提供了更充分的見解。
此外,最新研究還顯示,越早患上2型糖尿病,健康受到的威脅就越大。該研究分析的依據是我國著名的心血管隊列研究——開灤研究中1.07萬名2型糖尿病患者,與健康對照者的數據對比。數據顯示,如果患者在45歲前確診2型糖尿病,那么隨訪期內全因死亡風險是對照人群的4.79倍、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高達3.21倍。
受不健康生活方式影響,我國糖尿病患者正呈現年輕化趨勢。據相關統計,我國40歲以下患病率高達5.9%,18~29歲青年人群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達20.2%。可以說,中青年人群已成為糖尿病患病率增長最快的群體。相關研究還顯示,2型糖尿病確診年齡越小,并發癥風險越高,遠期預后越差。專家提醒,年輕人也應關注糖尿病篩查。
12類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你嗎?
預防糖尿病,減輕糖尿病帶來的健康危害,糖尿病高危人群需率先行動起來。那么,誰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專家表示,在成年人之中,如果有以下任何一項或以上的條件,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第一,年齡≥40歲;
第二,有糖尿病前期病史的人;
第三,超重(BMI≥24kg/m2)、肥胖(BMI≥28kg/m2),或者是中心性肥胖。其中,中心性肥胖,指的是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第四,靜坐生活方式的人;
第五,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第六,分娩過巨大兒(胎兒出生體重≥4kg)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婦女;
第七,高血壓患者;
第八,高脂血癥患者;
第九,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患者;
第十,有一過性類固醇性糖尿病病史的患者;
第十一,多囊卵巢綜合征或伴有胰島素抵抗相關表現的病人;
第十二,長期服用精神類藥物,或者抗抑郁藥物的患者。
連鳳梅認為,在糖尿病高危人群中,有兩類人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最高:一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因為糖尿病基因會遺傳;二是平時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比如久坐、應酬多、喜歡甜食、喜歡暴飲暴食高糖食物或飲料等。
調節血糖 養成五個好習慣
1、健康飲食
糖尿病的出現與平時不健康的飲食方式是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大家每天喝的糖果汁量非常多的話,超過700毫升的話,患上糖尿病的幾率超過不喝的人30%,能夠看出要想預防糖尿病首先必須在飲食上限制糖分的攝入。
2、規律生活
這里說的規律生活包含兩個方面,分別是作息規律和飲食規律,作息規律就是大家每天要保證有充足的睡眠,至少保證6個小時,如果大家經常熬夜睡眠不足的話患上糖尿病的幾率會增加2倍,當然也并非睡覺的時間越長越好,超過9個小時也是不行的。而飲食規律指的是大家在飲食上不暴飲暴食,不要在短時間內攝入太多的糖分,吃飯的時候速度不能快,多吃蔬菜,可以防止血糖上升。
3、適量運動
適當的運動能夠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每周至少3次有氧運動,每次運動的時間不要少于半小時,這樣能夠幫助大家最大程度地預防糖尿病,大家長時間坐在那里工作后也得站起來休息一會。
4、控制體重
雖然糖尿病與肥胖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事實證明肥胖的人要比正常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因此控制體重也是預防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方法。
5、定期檢查
每個人都要養成定期去醫院體檢的好習慣,比如測量血糖、血脂、膽固醇、甘油三酯這些數值,如果連續幾次都超過正常范圍的話,就要格外注意了。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高危人群還可以使用具有調節血糖作用的營養物質,進行食療,例如藥用真菌白樺茸。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記載,有研究報道高脂飲食和STZ誘導的2型糖尿病小鼠,與對照糖尿病小鼠相比,口服白樺茸多糖(900 mg/kg)可顯著降低血清中游離脂肪酸(FFA)、總膽固醇(TC)、總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血乳酸的含量。
研究稱,多糖還可修復高脂飼料和STZ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胰島 β細胞損傷,增加胰島素分泌,促進肝糖原合成。在俄羅斯,白樺茸提取物治療糖尿病受到醫學界重視,是白樺茸健康價值的重要研究方向,相關產品已被推薦用于糖尿病的輔助治療、日常調養。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海外網、中國經濟網、39健康網等媒體;本文圖片引用自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