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出汗可能是癌癥前兆
1、心血管病
根據2014年發表在《國際婦產科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常盜汗的中年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升高。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可使女性出現盜汗的幾率升高,而這幾種病都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2、感染
身體抵抗感染或疾病時,盜汗現象會持續數天甚至數周,直至其他癥狀逐漸消退。
3、甲狀腺功能紊亂
夜間盜汗是甲亢的常見癥狀,其他與激素相關的疾病也有可能引發盜汗。
4、藥物副作用
盜汗是許多藥物的常見副作用之一,如抗抑郁藥和某些治療癌癥的藥物。糖尿病人如服用降糖藥過量,血糖水平降得過低的話,也會出現盜汗。
5、免疫系統功能失調
最常見的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的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6、腫瘤
幾種癌癥也會導致盜汗發生,例如淋巴瘤。如果發現自己除盜汗之外,還伴有體重下降、總感到疲憊及淋巴結腫大等現象,需要想到淋巴瘤的可能,應盡快就診。
7、基因變異
根據2016年發表在《更年期》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夜間盜汗出現頻率增大及潮熱的發生,可能與一些女性的特定基因變異有關。
盜汗的輕重分型
1、輕型盜汗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后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后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3、中型盜汗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后有時出現口干咽燥的感覺。
3、重型盜汗
重型盜汗的病人,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液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驚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時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帶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時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有個別重癥病人能使被褥濕透,被褥較薄或用席子時,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跡。
這些病人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心情也表現得煩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頭暈,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調理盜汗推薦六個中藥方
1、五殺散
需要五份五倍子,一份辰砂,一起研磨成細末放在瓶子里備用,每次取出一克用溫水來調拌均勻,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敷在肚臍部位,用干凈的紗布來覆蓋,每天早晨醒來之后取下來可以重復地使用,一般連用三天就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特別適合于各種癥狀所引起的盜汗,尤其是對于肺結核引起的盜汗效果很顯著。
2、玉屏風散加減法
需要12克白術、防風,20克黃芪,10克北五味和炙甘草,15克糯稻根全部放在水里進行煎服,一天貼一次,如果出汗比較嚴重的話,可以加入12克烏梅和麻黃根。有心悸的患者可以加入18克茯神,12克熟棗仁和桂圓。
3、當歸六黃湯加減法
需要12克當歸,六克熟地黃、黃連、黃芩、生地黃及黃柏,12克黃芪一起放在水里煎服,此方法特別適合于盜汗、陰虛火旺的人群,若是陰虛火旺輕的患者可以加入黃芪和黃連。
4、杜仲腰花
需要15克川斷和杜仲,一對豬腰子,25毫升白酒,把豬腳洗干凈切成片放在碗里面,加入酒鹽一斤白糖,然后把川斷、杜仲放在鍋里面煎取出濃汁再加入腰花,大火燒開之后放入腰花炒熟,最后加入調料味即可,每天服用一次。
5、山藥粥
需要20克生地黃,50克杞果和山藥,100克大米,把生地黃切碎,山藥搗碎全部放在鍋里面煮成粥,每天早餐服用一次,此方法適合于腎虛所引起的盜汗。
6、白樺茸精華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藥食兩用的珍稀藥用真菌,主要產自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據科普專著《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白樺茸是中老年人的食療佳品,其性溫、味淡,具有抗腫瘤活性和增強免疫力活性,強心益氣、清脂降壓、降血糖,也具有鎮靜、安神作用,改善神經衰弱人群的睡眠。
使用方法:每次取用0.5克西伯利亞白樺茸精華,用200ml溫開水沖泡飲用,即沖即飲。早晚各一次,餐前服用效果更好。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39健康網、家庭醫生在線等媒體;本文圖片引用自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