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捂秋凍
處暑時節,暑氣逐漸散去,涼意漸生,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春捂秋凍”是古人根據春秋兩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著方面的養生原則,但在現實生活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不能死搬硬套,凍得適度才行。
“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
2、預防秋燥
處暑時期會出現“秋燥”,燥熱容易耗氣傷陰,氣虛導致四肢無力、神疲懶言;陰虛則可見咽干、口干、鼻子干。處暑前后,雖然早晚天氣轉涼,但中午氣溫依舊較高,暑濕較重,濕邪困脾,也容易讓人感到疲倦乏力。
處暑后,天氣逐漸變得干燥,易產生鼻燥咽干、咳嗽少痰、手腳心熱等,此時例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疾病容易復發或者加重。
因此,此節氣宜選灸大椎、腎俞、肺俞、風門、太溪穴、神闕、關元、涌泉、合谷等穴以滋陰潤燥。
3、精神調養
處暑時節宜“靜心養性”。秋日漸涼,大自然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多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4、起居調養
對于常人而言,處暑養生的重點在于調整睡眠。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
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5、飲食調養
為了驅火祛暑,人們在夏天常吃一些苦味食物或者冷飲,往往會導致脾胃功能有所減弱,所以如果一入秋就大量食用過于滋膩的補品,脾胃一下子適應不了,很容易引發消化不良。
處暑時節則不宜過早開始“大補”,我們進補時最好選擇那些“補而不峻”“潤而不膩”的平補之品,這樣既營養滋補,又容易消化吸收。抵抗力差、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最好不要擅自選擇補品,而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補,以取得更好的進補效果。
“處暑”期間,氣候逐漸干燥,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
6、運動調養
處暑時節,秋高氣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進行一些如登山、慢跑、郊游等戶外活動。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要把保養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尤其是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對于體質虛弱,患有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基礎病的患者,處暑更要重視調理和養生,尤其重視調節免疫力、抗氧化、調節三高營養的補充,例如藥用真菌白樺茸。
據科普專著《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早在十六、十七世紀,白樺茸就是前蘇聯各共和國、俄羅斯、波蘭、日本等國的民間藥用真菌,當地居民廣泛利用其子實體泡水當茶飲用來防治多種疑難雜癥,如各種癌癥、心臟病、糖尿病等。
目前已發現的白樺茸中的有效化學活性成分高達215種,主要報道的有多糖類、三萜類、甾類、多酚類、黃酮類化合物及木脂素等成分 ,其中大部分化合物已經成功從白樺茸中分離出單體并鑒定結構。在白樺茸眾多活性成分中,三萜類及多糖類化合物通常具有抗腫瘤活性;多酚類物質則有較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氧化自由基;黃酮類物質可以有效降血壓、降血脂以及保肝等生物活性;而木脂素類化合物不僅有降酶保肝、抗癌的活性,在心血管系統的保護,抗過敏增強免疫的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已研究白樺茸四十年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傳統醫學咨詢中心醫學專家伊古斯拉夫·阿納托里耶維認為,白樺茸主要對免疫系統疾病有幫助,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多糖和聚苯類化合物,白樺茸所含的多糖類物質與中國的靈芝極為相似。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李艾蓮研究員表示,經過檢測表明,白樺茸中的多糖含量很高,而超氧化岐化酶含量是靈芝的55倍,這很好地解釋了白樺茸具有提高免疫力的藥理模型。目前,多糖物質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已被全球醫學研究所證明。
中醫專家大多認為,白樺茸具有利五臟、調運化的中醫作用特點,可提高機體適應性及自我保護能力,通過多成分、多靶點、多系統、多途徑達到治療效果,一藥多效,且性味平和,適宜于小量長服、藥食兩用,也適于與常用中藥、藥食兩用養生之品搭配應用。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澎湃新聞及科普書籍《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本文圖片引用自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