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百年的民間古方
據學者考證,早在十六、十七世紀,白樺茸就是前蘇聯各共和國、俄羅斯、波蘭、日本等國的民間藥用真菌,當地居民廣泛利用其子實體泡水當茶飲用來防治多種疑難雜癥,如各種癌癥、心臟病、糖尿病和艾滋病等。西伯利亞和芬蘭還用白樺茸來治療各種癌癥,包括不能用手術治療的乳腺癌、胃癌、肺癌、皮膚癌、耳下腺癌、直腸癌和霍金斯淋巴癌等。
民間早期還利用白樺茸來治療結核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蛔蟲病及病毒性疾病。白樺茸還被制作成外用清洗劑(把燒焦的白樺茸燒到發紅,然后浸泡到熱水中,攪動到白樺茸泡散,水變成黑色)在民間廣泛應用,如作為婦女外陰清洗劑、新生兒的清洗儀式中的全身 清洗劑等使用。
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研究白樺茸的俄羅斯圣彼得堡第一醫學研究所,將白樺茸運用于許多無法動手術的晚期癌癥患者身上,發現許多令人喜悅的變化,如患者能恢復食欲,開始出現疼痛緩解和體重增加的現象,這樣的好轉使多數患者能延長生命,進而獲得和癌癥積極作斗爭信心和勇氣。1955年莫斯科醫科院官宣白樺茸為抗癌物質,政府批準白樺茸可用于醫藥品開發。
白樺茸與諾貝爾文學獎
白樺茸被大眾認知,還有一個非常神奇的經歷。1968年前蘇聯著名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發表了他的名著《癌病房》,并且憑借此書在197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癌病房》這本書也受到舉世矚目。在第十一章《樺樹癌》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有一段詳細的描述:“在一俄羅斯村莊多年來熬一種氣味和色澤類似咖啡的樺褐孔菌茶,結果村莊無一人得腸胃病及癌癥。”這同時也引起了醫學和病理學家的關注,美國、日本等國家科學家開始了對白樺茸的研究工作。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俄羅斯醫學機構研究白樺茸的第一個“黃金期”,相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目前在俄羅斯,白樺茸的相關產品被用于醫治許多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肝病、胃病,是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布洛欣腫瘤醫學中心推薦使用的,白樺茸提取物可以替代一些化療藥物,降低化療藥物的副作用,改善腫瘤患者胃腸道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恢復體重,進而重塑抗癌信心,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人們已從白樺茸的菌核和菌絲中提取到一種糖蛋白(FIS-1)和一種水溶性多糖(F1),發現均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初步研究發現白樺茸含有樺褐孔菌醇、氧化三萜類化合物、羊毛甾醇、栓菌酸、葉酸衍生物、芳香族的香草酸、丁香酸等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
白樺茸應用日益廣泛
隨著國內外對白樺茸形態學以及成分的不斷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白樺茸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此舉也為白樺茸在醫藥、保健及化妝品等領域的應用奠定了一定基礎。目前它已作為飲料、調味品、餅干及面包類、香腸等加工類肉品、中藥材的輔助品得以廣泛應用。
相較于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國家,我國在白樺茸上的認識、研究及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當前能夠接觸到的許多白樺茸研究成果,都來自國外。究其原因,一是國內白樺茸資源稀少,僅分布在大興安嶺、長白山等少數地區,白樺茸上下游產業缺乏基礎支撐,很難吸引企業投入大量科研經費;二是受地域、氣候和生長環境等影響,國產白樺茸的原料質量也相對較低,難以達到俄羅斯西伯利亞白樺茸的使用效果與價值,從而降低了國內研究人員對白樺茸的熱情。
所幸,隨著健康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深入,中國與俄羅斯白樺茸產業的成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產白樺茸產量不足、生產技術薄弱等難題,為國內科研人員重新認識白樺茸、研究白樺茸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包括北京市中醫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內,都加大了白樺茸的研究力度,國內發表的白樺茸研究成果與文獻持續增長。受此影響,國內投資白樺茸的企業亦在增多,白樺茸產品日漸豐富。與此同時,“健康中國”、“一帶一路”等國家政策也為白樺茸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可以預見的是,在產、學、研等的協同努力下,我國白樺茸產業將煥發出勃勃生機。
以上內容摘選自書籍《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