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癌癥常見的四個癥狀
癌癥可發生于全身各器官和部位,不同部位的癌癥會有不同的臨床特征。那么,體內有癌時,身體往往會表現出哪些共同的癥狀呢,常見的有哪些呢?
1、不明原因消瘦
雖然糖尿病和甲亢也會引起消瘦,但如果中老年人出現不明原因消瘦,在6個月內體重減低>5%,或體重指數2%,在排除了以上疾病后,就要警惕癌癥的可能了。由于癌癥本身產生的腫瘤物質擾亂組織的正常修復,分解代謝加速,合成代謝減慢,導致組織丟失。
此外,腫瘤引發全身性炎癥反應,包括代謝率的增加,炎性物質的釋放,從而抑制了患者食欲并引起早飽。這種結果是導致患者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脂肪及肌肉組織丟失。
2、發熱
有研究證明,約2/3的癌癥病人在病程中可伴有發熱,甚至作為首要癥狀出現。癌癥引起的發熱體溫一般以中低熱為主,通常在38℃左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腫瘤生長迅速,細胞發生壞死,壞死組織被*吸收而發熱,俗稱吸收熱。且腫瘤細胞可釋放致熱源引起發熱。
(2)癌腫刺激機體,使白細胞向癌癥組織浸潤,而白細胞可產生致熱源,使體溫調節失效而發熱。
(3)癌癥晚期會由于電解質不平衡或患者由于過度消耗的惡液質狀態致使體溫調節中樞失去平衡。
3、淋巴結腫大
癌癥發生轉移最先轉移至周圍組織的淋巴結,導致淋巴結腫大,如甲狀腺癌、鼻咽癌患者常可觸及頸部淋巴結腫大,這是癌癥轉移的標志之一。許多癌癥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很多情況是患者觸及淋巴結腫大才發現癌癥。癌癥比較常見的淋巴結轉移位置在頸部、腋窩或腹股溝區的淋巴結。
4、牙齦出血或口腔潰瘍
身體局部如口腔潰瘍、或牙齦出血有時也是機體免疫力低下表現,血液系統腫瘤往往更多會出現此類癥狀。口腔科就診時,注意常規驗血等檢查,以排除癌癥可能。
另外,還有疼痛也是癌癥病人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會嚴重影響癌癥病人的生活質量。癌癥引起的疼痛原因主要為腫瘤直接侵犯、壓迫局部組織,或者腫瘤轉移累及骨、軟組織等所致。但通常患者感覺到疼痛的時候癌癥多數已經是晚期。
哪些人是癌癥的高危人群?
癌癥具有細胞分化和增殖異常、生長失去控制、浸潤性和轉移性等生物學特征,其發生是一個多因子、多步驟的復雜過程,分為致癌、促癌、演進三個過程,與吸煙、感染、職業暴露、環境污染、不合理膳食、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大數據分析總結出以下14類癌癥的高危人群以及高發年齡段。
(1)鼻咽癌高危人群:30-50歲的中青年男性,工作、生活于南方地區;
(2)肝癌高危人群:生活、工作于東南地區的40-50歲的中青年男性,且有飲酒嗜好、飲食不潔、患有慢性肝病者;
(3)直腸癌高危人群: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高脂肪飲食習慣,并患慢性腸病的人;
(4)胃癌高危人群:40-60歲的中年男性,有吸煙嗜好、過度飲食、飲食不潔、慢性胃病者;
(5)乳腺癌高危人群:40-60歲中年女性,或絕經期前后的婦女,有腫瘤家族史者;
(6)子宮頸癌高危人群:44-55歲的中年女性,生活于山區或農村,并有腫瘤家族史者;
(7)肺癌高危人群:40歲以上,特別是5070歲的中老年人,并有吸煙史者;
(8)食管癌高危人群:60-70歲的老年男性,在北方地區或農村生活,并有吸煙史、飲食習慣不良、腫瘤家族史者;
(9)皮膚癌高危人群:50-60歲的中老年男性,工作、生活于內地山區或沿海地區,特別是從事露天作業者;
(10)白血病高危人群:40歲以上,特別是長期接觸放射線者,可能是慢性白血病高危人群;而有白血病家族史的青少年,則是急性白血病高危人群;
(11)口腔癌高危人群:40歲以上,有酗酒及長期吸煙習慣,口腔衛生不良,或長期患齲齒及義齒假牙咬位不佳者;
(12)膀胱癌高危人群:50-60歲之間,長期接觸苯胺、聯苯胺、合成橡膠的男性;
(13)陰莖癌高危人群: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個人衛生條件較差,包皮過長者;
(14)子宮體癌高危人群:50歲以上,未婚、未分娩或產次較少者。
六個方法預防癌癥
1、戒煙
煙草使用是全世界癌癥死亡的單一最大可避免風險因素,估計每年導致22%的癌癥死亡。2004年,740萬癌癥死者中,有160萬由煙草使用導致。吸煙可導致多種形式的癌癥,包括肺癌、食道癌、喉癌、口腔癌、咽喉癌、腎癌、膀胱癌、胰腺癌、胃癌和宮頸癌。大約70%的肺癌負擔單單由吸煙引起。
2、健康飲食、適度運動
缺乏運動、飲食因素、肥胖和超重 超重和肥胖與多種類型的癌癥相關,如食道癌、結腸直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腎癌。飲食中水果和蔬菜含量高可能對抵抗多種癌癥起到保護作用。相反,過量食用紅肉和腌制肉類可能會增加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定期鍛煉身體、保持健康體重加上健康飲食可大幅降低罹患癌癥的風險。
3、限酒
飲酒是導致多種癌癥的一項風險因素,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和乳腺癌。罹患癌癥的風險隨著酒精攝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人們在大量飲酒的同時還大量吸煙,罹患多種癌癥的風險會大幅提高。
4、預防感染性疾病
傳染性病原體導致的癌癥死亡在發展中世界占將近22%,而在工業化國家則占6%。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癌;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導致宮頸癌;幽門螺旋菌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5、遠離污染
避免環境污染帶有致癌化學物質的空氣、水和土壤環境污染導致的癌癥占癌癥總病例的1-4%。飲用水或室內和周圍空氣污染可能會帶來環境致癌化學物質暴露。
6、常喝白樺茸
喝白樺茸茶是一種傳承數百年的養生方式,藥用真菌白樺茸尤其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記載,大量實驗研究表明,有多種腫瘤細胞均受白樺茸的顯著抑制,在白樺茸的作用下,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癌細胞轉移復發,并且能夠使患者的免疫能力得以顯著的提升。綜合多年研究成果,1955年,莫斯科醫科院宣布白樺茸為抗腫瘤物質,政府批準其可用于醫藥品開發。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網易、央廣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