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氧化食品降低乳腺癌風險
該研究的研究人員對11028名女性進行為期12年的抗氧化劑攝入量跟蹤調查,研究期間有101人患上乳腺癌。研究發現,經常攝入羥基肉桂酸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比其他人低62%。而經常攝入綠原酸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比其他人低65%。咖啡、水果和蔬菜中就富含綠原酸。
研究人員們還表示,飲食對于預防癌癥有很好的幫助,特別是藍莓、柑橘、咖啡、茶、巧克力等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能夠有效降低患乳腺癌的風險。由于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多種抗氧化三萜類化合物,藥用真菌白樺茸也受到醫學專家推崇。
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披露,白樺茸的多酚、多糖、三萜類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等均具有強抗氧化性。白樺茸的水提物可以有效抑制細胞中核酸的氧化過程,同時保護細胞內源DNA不受H2O2的破壞。此外,水溶性/堿溶性白樺茸多糖、白樺茸液體發酵胞外多糖、胞內多糖及子實體多糖對多種自由基有較強的清除能力,抗脂質過氧化。
作為新型高效天然抗氧化藥用真菌,其強抗氧化活性為其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事實上,早在1955年,莫斯科醫科院便宣布白樺茸為抗腫瘤物質,政府批準其可用于醫藥品開發。
“基因剪刀”凝膠可抑制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第一大癌癥,一直受到國際醫學界關注。據外媒報道,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將“基因剪刀”包裹在納米凝膠內的技術,利用這種“基因剪刀”療法有望安全、有效地抑制三陰性乳腺癌的生長。
三陰性乳腺癌指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三個主要治療靶點均為陰性的乳腺癌,在所有乳腺癌中占12%到17%,其特點是預后差、耐藥性強、復發率高且治療手段少。
據介紹,被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能精確定位并切斷DNA(脫氧核糖核酸)上的基因位點,可以關閉某個基因或引入新的基因片段,從而達到治病目的。但這種技術存在難以有效運送至靶標的難題:采用病毒為載體存在載荷較低且容易“感染”非靶向細胞的問題;采用普通的陽離子聚合物或脂質納米顆粒包裹存有細胞毒性。
研究人員嘗試用無毒脂肪分子和水凝膠組成的軟性納米脂質凝膠將CRISPR載荷包裹起來,并在凝膠表面粘上可將載荷引導至腫瘤部位的抗體,這種抗體可識別并靶向三陰性乳腺癌腫瘤的特定靶點。
這項發表在最近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研究顯示,在這種納米凝膠的幫助下,“基因剪刀”可“瞄準”乳腺腫瘤并敲除促進腫瘤發展和轉移的基因“脂質運載蛋白2”,編輯有效率達81%,小鼠腫瘤生長速度因此降低77%,且該納米凝膠對正常組織沒有毒副作用。
女性25歲以后每年做次篩查
近日,“第十二屆天津國際乳腺癌會議暨2019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海外會場”在天津舉行。會上,專家介紹,我國乳腺癌診斷的平均年齡是45歲~55歲,較西方女性年輕了10歲~20歲。發病率在20歲后隨年齡增長上升,并在55歲年齡組達到高峰,50歲以下約占到40%。
中國女性多為脂肪少、腺體多的致密性乳腺,如出現腫塊比較容易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沒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可以25歲后每年做1次乳腺超聲篩查,每兩年做1次乳腺X線篩查;對于45歲以上、具有早發乳腺癌家族史、月經初潮早或停經晚的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議每年做1次乳腺X線聯合乳腺超聲篩查,必要時可以補充乳腺磁共振檢查。
此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國家癌癥研究所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際癌癥雜志》在線發表的文章表明,女性在日常飲食中如果多吃禽肉即白肉,少吃獸肉也就是紅肉,能有效保護機體,抵御乳腺癌并降低患癌的風險。
白肉紅肉是人們日常的說法,主要依據肉類食物在做熟前的顏色來分。紅肉包括豬、牛、羊肉等哺乳動物的肉;白肉則包括雞、鴨、鵝、魚、蝦、蟹、牡蠣、蛤蜊等非哺乳動物的肉。以顏色來區分食用肉類有不嚴謹的地方,例如,三文魚的肉做熟前就是紅色的,但它卻屬于白肉。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新華社、中國新聞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