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協作提高癌癥生存質量
2018年最新腫瘤登記年報顯示,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發病人數近400萬,發病率為285.8/10萬;死亡人數逾230萬,死亡率為170.1/10萬。近年來,腫瘤診療新技術和多學科診療模式得到推廣應用,明顯提高了腫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在手術治療方面,胸腹腔鏡等微創外科技術的普及應用,在減少創傷、提高療效、加速康復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放射治療方面,三維適形、調強、圖像引導等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放射治療定位與照射的準確性;在藥物治療方面,新的靶向藥物及免疫藥物不斷出現,有效提高了中晚期癌癥患者的生存質量。
統計顯示,中國惡性腫瘤五年生存率已從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提升空間。日前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癌癥五年生存率分別提高到43.3%和46.6%。
國產碳離子腫瘤治療系統上市
近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我國首臺自主知識產權碳離子治療系統獲準上市。該產品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其控股公司蘭州科近泰基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研制,安裝于甘肅省武威腫瘤醫院,重離子束可對腫瘤“立體定向爆破”。
國產碳離子治療系統是一種放射治療系統,治療用的重離子一般就指碳離子。所謂重離子是指原子序數大于2(即元素周期表中比氦重的元素)的原子失去部分或全部電子后形成的帶電粒子。重離子束擁有獨特的物理和生物學特性,被認為是理想的放療用射線。1975年,美國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利用其已有的科研加速器裝置率先開展重離子治療腫瘤研究。上世紀90年代,德國和日本相繼開展重離子治療腫瘤技術和臨床研究,并逐步推廣應用。目前,重離子治療已成為全球放療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國際上共有11臺醫用重離子加速器在運營,主要分布在亞洲和歐洲。全球已累計治療腫瘤患者約3萬人。
“重離子治療副作用小,療程短、療效好,特別適合于不宜手術、對常規射線不敏感、常規射線治療后復發的部分實體腫瘤的治療。”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肖國青說,重離子治療被譽為精準、高效和安全的先進放射治療方法。
與國際上流行的以直線加速器為注入器和同步加速器為主加速器的重離子治療系統相比,國產碳離子治療系統采用回旋注入與同步主加速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電荷剝離注入、緊湊型同步加速器、多治療模式和個性化治療室布局等獨特設計,突破了國外產品的專利壁壘,提高了性價比、降低了運行維護成本,實現了國產重離子治療設備零的突破。
消化道癌人工智能診斷獲突破
內鏡檢查及活檢是上消化道癌早期診斷的金標準。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日前發布消息稱,該院徐瑞華教授團隊成功研發上消化道腫瘤內鏡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相關研究成果《人工智能實時輔助內鏡早期診斷上消化道腫瘤:一項多中心、病例對照、診斷性研究》4日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柳葉刀·腫瘤》上。
據文章通訊作者徐瑞華介紹,針對上消化道癌內鏡早診這一臨床難點問題,數十位專家組成的團隊開展了多學科聯合攻關,成功自主研發出上消化道癌內鏡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GRAIDS)。根據《柳葉刀·腫瘤》上發表的這項研究成果,通過前期完成的5萬余張上消化道癌患者和12萬余張正常人內鏡圖像數據的識別和深度學習,該系統對癌變的診斷準確率可以達到96%。
為了對該系統的性能進行深入的驗證,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牽頭聯合全國5家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醫院進行多中心研究,采用該系統對其提供的來自84424例患者的共1036496張內鏡圖像進行了識別和分析,證實該人工智能系統對上消化道癌的總體診斷準確率可達90%以上。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新華社、中國新聞網、新浪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