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糖”不只是甜食
專家指出,糖尿病的“糖”是指能在人體內轉化為葡萄糖的食物,涉及到的種類非常廣泛,包括淀粉、多糖、單糖等,例如米飯、面食、地瓜等淀粉類食物是最常見的“糖”類食物。而平時生活中,甜食里的“糖”更多是指蔗糖、蜂蜜或者甜味劑。
即使平時少吃甜食或者不吃甜食,但長期進食一些主食,如米飯、面條、饅頭等淀粉類食物,甚至吃多了含糖分高的水果,都有可能發生血糖異常升高,甚至誘發糖尿病。
可見,并不是只有吃糖、吃甜點才會導致糖尿病,即使少吃或不吃甜食,也未必能完全避免糖尿病的發生。而且,糖尿病病因眾多且復雜,血糖不僅會受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還會受平時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情緒波動及其他疾病干擾。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最新修訂的糖尿病防治核心信息的第一條就提到了糖尿病高危人群,而且具備以下因素之一,即為糖尿病高危人群。
1、超重與肥胖;
2、高血壓;
3、血脂異常;
4、糖尿病家族史;
5、妊娠糖尿病史;
6、巨大兒(出生體重≥4Kg)生育史。
如果一個人的血糖值:6.1 mmol/L≤空腹血糖(FBG),或7.8mmol/L≤糖負荷2小時血糖(2hPG)。那么,表明糖調節受損,也稱糖尿病前期,屬于糖尿病的極高危人群。
此外,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的過度攝入,更易引起胰島素抵抗,從而增加發生糖尿病的概率。
糖尿病與高血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它們互為“禍根”,高血壓患者中,有不少血糖水平和血漿胰島素水平高于正常人群。還有一個與高血壓病和糖尿病都有關的原因,叫做“胰島素抵抗”。
如果高血壓患者的胰島素難以承受長期高負荷的重壓,終被累垮,功能逐漸減退至衰竭,直至無力分泌胰島素,體內血糖便急劇上升,引發糖尿病。因此,高血壓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監測血糖,如有異常應及時到內分泌病科就診。
現在很多人睡眠質量不佳,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誘因。研究證實,睡眠時間過短或晝夜節奏紊亂的人,易出現血糖控制障礙的情況。長期睡眠不足可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應激系統啟動,體內皮質醇、腎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還會引起胰島素抵抗,使血糖升高。
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打敗糖尿病
1、適當運動
運動是生命之源這個說法是正確的,運動讓血液內的血糖得到有效的消耗,不至于長期刺激細胞,降低了細胞對葡糖糖的耐受性。每個人每天至少都要進行半小時的運動最好。
2、控制飲食
飲食宜清淡的為好,不要暴飲暴食,三餐應該按照既定的飲食指南來進行搭配,禁煙酒,不要讓身體的血糖代謝受到影響,定期檢測腰圍以及血糖,超過既定標準就要采取措施進行掌控,避免情況失去控制,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3、少熬夜
研究指出,總是熬夜或上夜班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比普通人高很多,甚至還有可能患上心臟病、腎病等。因此,上班族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盡量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內容早點完成,按時下班,按時作息。
4、不要過度勞累
人如果一直處于疲勞的狀態下,身體的抵抗力自然就會降低,容易生病。而糖尿病患者的體質本來就比一般人差,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平時工作太勞累,會刺激交感神經,促進腎上腺素分泌,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所以,要避免過度勞累,最好能在工作間隙學會放松自己,保證充足的休息。
5、經常使用藥用真菌白樺茸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白樺樹活體上的藥用真菌,屬于野生資源,非常珍稀,對Ⅱ型糖尿病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白樺茸提取可緩解實驗性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一般癥狀,包括降低模型動物空腹血糖(FBG);還能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改善糖尿病伴隨的“三多一少”癥狀;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修復胰島損傷;調節糖尿病伴隨的血脂紊亂;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脂質過氧化等。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騰訊網、家庭醫生在線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