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心源性猝死?
專家表示,“心源性”指的是心臟問題,例如心梗、勞累、壓抑之類,“猝死”指的是急性突然死亡或者突發24小時內的死亡。
“過度勞累和運動過度都可能成為心源性猝死的誘因之一,例如近年來馬拉松賽場上陸續有人倒地猝死的案例。除了一些基礎性心臟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外,吸煙、酗酒、肥胖、高度緊張、過度勞累、長期熬夜或者是突然增加的體力勞動等,都會增加猝死的概率。”專家指出。
專家介紹,心源性猝死這類心血管疾病更多在進行劇烈運動的情況下才會顯現出來,也就是說,在死亡降臨前,人們一般無法知道自己身上隱藏著“殺手”。在猝死的人中,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臟病。統計顯示,有70%的人因為沒有得到急救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據國家心血管中心統計,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居全球之首。但是目前在我國,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極低,能夠搶救存活的患者不到1%,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15%的搶救成功率。
隨著工作、生活、家庭的壓力與日俱增,并且長期有嚴重的不良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結構不合理、暴飲暴食、長期熬夜、抽煙、喝酒、嚴重缺乏運動等原因,年輕的猝死人群與日俱增。
猝死來臨前會有六個信號
1、近期出現或加重的胸悶
如果近期突然出現活動后胸悶,休息后可緩解,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如果以前就有胸悶的癥狀,近期癥狀加重,說明以前穩定的斑塊隨時可能發展為大的破損,導致急性心梗的發生。
2、心慌
不定期出現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結果。多數心律失常的危險性較小,不會引發猝死,但如果是頻繁發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則有發展為室顫的風險。
3、心跳過緩
心臟的跳動是由特定的起搏細胞發起的,起搏細胞功能變差,就會導致心臟跳動速率減慢,嚴重時會引發心臟停搏。心率小于50次,血壓變低,容易出現長時間的心臟停搏,導致猝死。
4、暈厥
暈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數暈厥是由于心跳突然減慢或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暈厥有時持續幾秒鐘后能自行恢復,如果不能恢復,便會造成猝死。出現不明原因的暈厥,應非常警惕,盡快查明原因。
5、不明原因的疲乏
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乏力,或伴有胸悶、水腫,應警惕猝死的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心肌炎在年輕人中比較多見,通常見于感冒1~2周后,出現疲乏、胸悶、乏力等癥狀,極易引起急性心衰。這種情況下應嚴禁重體力活動,應臥床靜養。
6、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
腦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現單側看不到東西、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穩、有踩棉花感,應警惕腦卒中的發生。
猝死預防、急救需要注意啥?
首先,定期體檢是基本,其次控制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戒酒,多吃瓜果蔬菜,常喝白樺茸茶。適當的參加運動幫助提升心肌收縮能力,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同時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也是預防猝死的關鍵所在。除此之外,心肺復蘇急救方式的普及也極為重要。
正確的心肺復蘇分為4步。第一步,判斷:輕拍患者雙肩,大聲呼喊、詢問,用5-10秒鐘的時間,判斷有無呼吸。第二步,呼救:撥打急救電話120,建議充分利用手機免提功能。第三步,按壓:按壓部位應位于兩乳頭連線中點,按壓深度應保證5-6厘米或使胸廓前后徑下陷1/3,以觸摸到頸動搏動最佳。按壓頻率應保持100-120次/分鐘。第四步,除顫:“救命神器”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操作有三步,開機-貼片-放電。
“一旦猝死發生,最重要的是及時在現場進行符合標準的心肺復蘇。”專家指出,如果患者在公共場合發生該狀況,應尋找周邊的AED,不管是有沒有經過培訓,都可以按照AED上的操作手冊立刻給予除顫,如果能在1-3分鐘內完成除顫,能最大限度提高病人生存率。
如果周圍沒有AED,則可以直接進行心肺復蘇的胸外按壓,即在人的胸骨中下部進行垂直按壓,每次下壓>5cm,以100次/分鐘的速度進行按壓,同時請周圍的人呼叫120。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網易、新浪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