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罪魁禍首”:基因和肥胖
該論文通訊作者王衛慶介紹:“中國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從1980年的0.67%飆升至2013年的10.9%,患病人數達1.164億。”以往我國學界觀點認為,β細胞功能障礙是中國人2型糖尿病的主要發病機制,但這不足以解釋糖尿病患病率在過去40年間的急劇增長。同時,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方式的演變,肥胖與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平行上升趨勢。兩者之間究竟有何關聯?
本次研究以94952名40歲及以上的基線無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穩態模型評價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障礙。結果顯示,在340443人年(即約3.6年)的隨訪中,新發糖尿病患者高達6484人(6.8%)。
這是中國第一項,也是最大一項旨在研究成人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障礙和肥胖對糖尿病風險作用的研究。“相比β細胞功能障礙,肥胖影響的胰島素抵抗已成為中國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險因素。”王衛慶表示,“學界一直認為,我國糖尿病患者與日本糖尿病患者的β細胞功能障礙較接近,屬于先天不足;但事實證明,歐美糖尿病患者的肥胖因素也在影響著我國人群,尤其是飲食、生活方式等。”這項研究發現改變了一直以來國際上對中國糖尿病病因的固有觀念,使得對中國糖尿病的流行原因及潛在病因的認識更為清醒。
研究發現,中國人同時具備了較弱的β細胞功能,以及較高的肥胖患病率和伴隨而來的胰島素抵抗,從而給原本脆弱的β細胞功能增加“額外打擊”,因此導致嚴重的糖尿病流行。這項研究為重新審視中國糖尿病病因特點提供了科學證據,對中國乃至其他東亞國家的糖尿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王衛慶指出,今后在糖尿病預防上,應倡導減肥及預防胰島素抵抗的早期干預策略,減輕β細胞功能負擔;在治療上,應強調針對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障礙的聯合治療,在改善胰島素抵抗的同時,應增加胰島素促泌劑,并及時補充胰島素。
注意:瘦人也有可能得糖尿病
如上述研究成果,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那么,瘦人就萬事大吉了嗎?專家表示,在臨床上,瘦人得糖尿病的病例并不鮮見,其中,以下四種瘦子更加容易患上糖尿病:
1、家族里有糖尿病患者的瘦人
糖尿病是具有遺傳傾向的疾病,不管是一型糖尿病還是二型糖尿病遺傳性都是同樣存在的。如果家族中有人患上糖尿病,特別是直系親屬,后代人患上糖尿病的幾率都是很大的,這和人體型是胖是瘦沒有關系。即使是瘦子也同樣擁有著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比起沒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人來說得病的幾率要高很多,一旦不注意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在糖尿病方面沒有預防好,糖尿病很快就會到來。
2、生活習慣不好的瘦人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慣,都會使人得糖尿病的幾率大大增加。比如說熬夜,經常熬夜的人,不論是胖是瘦,都是容易出現血糖升高的情況,長時間的熬夜,還會讓人免疫力下降,出現很多其他方面的身體健康問題。另外抽煙喝酒的人也是容易患糖尿病的,煙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容易抑制胰島素的分泌,體內血糖就會升高,更加容易誘發糖尿病。想要預防糖尿病,還是應該注重生活習慣,改正那些容易造成血糖波動的壞習慣。
3、壓力特別大的瘦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競爭也越來越強,人們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工作使自己不至于被淘汰。另外人到中年,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孩子要撫養,這樣無形中也會使肩膀上的重擔更加的沉重,就會造成人們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通過合理的方式來緩解壓力,很容易導致身體的內分泌出現失調的情況,久而久之胰島素的分泌也會受到影響,胰島素一旦分泌不足血糖就會上升,這樣長時間的也會誘發糖尿病。
4、內臟脂肪多的瘦人
脂肪肝等疾病是因為肝臟脂肪堆積過多造成的,很多瘦人之所以會得脂肪肝,就是因為他們的內臟脂肪過多。糖尿病也是一樣,內臟脂肪過多的人,即使身體很瘦,也容易出現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是引發糖尿病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不要認為自己瘦就高枕無憂了,最好能夠測一下體脂率,看一下內臟脂肪多還是少。
日常預防做好六點
1、幫助自己減肥
想要預防糖尿病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體重,特別是比較肥胖的人,在日常可以通過一些減重的方式讓自己的體重下降,例如控制飲食、加強運動鍛煉等。只有將自己的體重維持在正常范圍內,才能避免糖尿病出現的幾率增加。
2、健康飲食
現在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在平時都是攝入高脂肪、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甚至有一些在平時經常暴飲暴食,大多數都存在著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卻不知道這種飲食習慣很容易讓自己喜歡上糖尿病。因此在平時要注重飲食的健康,在每天三餐要注意營養均衡,才能夠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也能夠防止自己的身體出現肥胖,最終導致糖尿病的出現。
3、多運動
運動有助減肥控制體重,從而降低糖尿病風險。讓自己堅持運動,堅持運動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而且還能夠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胰島功能,讓胰島素能夠正常的分泌,進而讓身體的葡萄糖被肌肉和細胞所利用。
4、讓自己有好的心態
當情緒失控或者情緒長期處于焦慮不安的狀態下,會讓自己的內分泌以及各代謝出現異常,在這種情況下就容易讓糖代謝也跟著失常而導致血糖不穩定,最終引發糖尿病。
5、讓自己有良好的睡眠
現在生活很多人有熬夜通宵的習慣,很多人因為熬夜通宵而讓自己的身體負荷運作,也極其容易讓自己的內分泌失調,引發糖尿病。成年人最好在晚上11點前進入睡眠狀態,睡眠時間以7-8個小時為宜。
6、經常使用白樺茸
此外,還可以經常使用天然降糖物質——白樺茸。據白樺茸科普專著《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據學者考證,早在十六、十七世紀,東歐、俄羅斯、波蘭、芬蘭等民間白樺茸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用來防治癌癥、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都顯示出極好的效果。研究發現,白樺茸的菌絲以及菌核多糖都具備突出的降血糖能力,其作用原理在于其具有的活性成分,其中包含β-葡聚糖、雜多糖以及蛋白質復合物等。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科學網、光明網、騰訊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