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癥狀、易與咽炎混淆
1、哽噎感
食道癌早期會在進食的時候咽喉部位有哽噎感,通常與情緒和進食的食物有關,癥狀為間歇性,時而消失時而又會出現。
2、食道異物感
吞咽動作時會感覺食道中有異物存在,像米粒等卡在食道處,但吞咽動作并不會改善這種不適,也不能吐出。
3、咽部干燥
食道癌早期患者會經常出現咽干的感覺,吞咽時會有不適,可能伴有輕微刺痛。
4、吞咽困難
進食吞咽的時候有難以下咽的感覺,患者咽下食物后會感覺食物停留在食道中,飲水也有同樣的感覺。
5、吞咽食物時刺痛
在吞下食物時,食道會有刺痛或牽拉摩擦樣疼痛,伴有灼燒感,常常出現在胸骨后的部位。
6、唾液增多
有一部分患者在早期也會出現唾液分泌增多的現象,如果出現唾液增多和以上幾種現象,就要注意是否有食道癌了。
食管癌的病因有哪些?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全世界每年約有30萬人死于食管癌,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不同國家差異很大。中國是世界上食管癌高發地區之一,平均每年死亡15萬人。那么,導致食管癌的病因有哪些?
1、亞硝胺類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現已知有近30種亞硝胺能誘發動物腫瘤。國內也已成功地應用甲芐亞硝胺、肌胺酸乙酯亞硝胺、甲戊、亞硝胺和二乙基亞胡胺等誘發大鼠的食管癌。我國調查發現,在高發區的糧食和飲水中,硝酸鹽、亞硝酸鹽和二級胺含量顯著增高,且和當地食管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關,這些物質在胃內易合成致癌物質亞硝胺。
2、食管損傷、食管疾病以及食物的刺激作用
食管損傷及某些食管疾病可以促發食管癌。在腐蝕性食管灼傷和狹窄、食管賁門失弛緩癥、食管憩室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食管癌的發病率較一般人群為高。據推測乃是由于食管內滯留而致長期的慢性炎癥、潰瘍,或慢性刺激,進而食管上皮增生,最后導致癌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食管癌高發地區的居民有進食很燙的飲食、飲烈酒、吃大量胡椒、咀嚼檳榔或煙絲的習慣,這些食管粘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均可引起局部上皮細胞增生。動物實驗證明,彌漫性或局灶性上皮增生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期病變。
3、營養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
攝入動物蛋白不足和維生素a、b2、c缺乏,是食管癌高區居民飲食的共同特點。蛋白質缺乏會出現食管粘膜增生,容易惡變;脂肪缺乏時有礙必須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影響健康和降低免疫功能。
4、遺傳因素
食管癌的發病常表現家庭性聚集現象。在我國山西、山東、河南等省的調查發現,有陽性家族史者約占1/4~1/2。在高發區內有陽性家族史的比例高,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
如何預防食管癌?
1、拒絕致癌食物
亞硝胺與食道癌的關系密切,霉菌能增強亞硝胺的致癌作用。要禁食隔夜蔬菜、腐爛水果、發霉的糧食、市售的咸魚咸肉和腌菜,以及煎、炸、烤的食品。飲水要注意水源,自來水也要防被污染,否則也會致癌。
2、不吸煙,少飲酒
養成不吸煙,少飲酒的習慣很重要。因為酒精含量高或酒中含有的其他有害化學物質,可能導致吸煙引起的口腔、食管部位的癌細胞發病因素成加快增長,引發食管癌變。因此,提倡不吸煙,少飲酒。
3、積極治療食管疾病
患食管炎、白斑、息肉、憩室、賁門失弛緩癥等,由于組織學改變、功能變異、局部受刺激,容易惡化形成癌癥。一定要密切觀察、積極治療和采取有效措施預防。
4、保護食管
食管是一切飲食經過的器官,食物在食管內成團,有序進入胃內消化。要細嚼慢咽。唾液由三種腺體分泌,與食物充分混合后,能促進消化,水解淀粉或麥芽糖等;稀釋、溶解食物,增強味覺;粘蛋白能潤滑食物,便于吞咽;中和有毒物質和殺菌。狼吞虎咽會使食管受損。不吃過熱、過硬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否則口腔、食管和胃黏膜都會被損害。
5、常喝白樺茸
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是一種主要寄生在白樺樹活體上的藥用真菌。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據學者研究發現,在十六、十七世紀的東歐、俄羅斯、波蘭、芬蘭等民間,白樺茸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被用來防治各種疑難雜癥,如胃癌、食道癌、腸癌等消化器官癌病,都顯示出極好的治療效果。1955年,莫斯科醫科院宣布白樺茸為抗腫瘤物質。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人民網、39健康網、騰訊網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