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Hp)是一種革蘭陰性微需氧桿菌,是全球范圍內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它往往存在于人的胃中,傳播方式是糞口傳播,特別是各種聚餐,更是為這種病菌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Hp和一些上消化道疾病發生有緊密聯系,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與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發生密切相關。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Hp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險性可增加2至3倍,而在發展中國家,約有63%的胃癌病例與Hp感染有關。
我國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高發國家之一,數據顯示,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成人感染率超50%,80%-95%的慢性胃炎患者、70%的胃潰瘍患者、95%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和89%的胃癌患者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
除胃黏膜外,人的唾液、牙菌斑和糞便中,都有Hp的“身影”。專家表示,宿主感染Hp后,它可通過多種機制導致胃黏膜損傷,包括Hp定植、損害胃黏膜屏障、炎癥與免疫反應、毒力基因造成的損害、感染后胃泌素和生長抑素調節失衡所致的胃酸分泌異常等。鑒于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炎癥發生密切相關,因此一旦出現上腹不適、飽脹等消化道癥狀,要及時就診。
實行分餐、公筷 切斷傳播渠道
近日,北京、上海、廣州、山東等多省市發出倡議,建議采取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不用私筷夾菜勸食。趙東兵指出,共餐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重要途徑之一,倡導分餐制、使用公筷是有效降低和減少幽門螺旋桿菌的一個非常重要方法,為了家人健康,應采取分餐制,讓幽門螺旋桿菌傳播止于公筷。
除了分餐之外,日常生活中,建議通過以下方法減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機會:
1.勤洗手,可以有效避免幽門螺旋桿菌通過手部進入口中;
2.喝開水不喝生水,吃熟食不吃生食;
3.嚴格刷牙,牙具要放在通風的地方,注意口腔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4.避免使用手喂送食物以及口口喂養幼兒;
5.進食定時定量,食用易消化、細軟的食物,忌辛辣食物;
6.每餐過后及時清洗餐具,經常進行消毒處理。
查出幽門螺旋桿菌怎么辦?
我們在常規體檢或者做胃鏡檢查時,經常會在報告中看到幽門螺旋桿菌Hp )陽性或陰性的表述。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醫生會提醒我們要進行抗Hp治療。根據《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Hp胃炎不管有無癥狀和(或)并發癥,都是一種感染性疾病,根除治療對象可擴展至無癥狀者。
但根除Hp在不同人群的獲益在不同個體間存在差異。如與成人相比,兒童Hp感染者發生嚴重疾病包括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的風險低,且有一定自發清除率,根除后再感染率也可能高于成人,因此不推薦對14歲以下兒童行常規檢測Hp,僅對出現消化性潰瘍和消化不良的兒童行Hp檢測與治療;老年人服用根除Hp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風險增加,故對老年人根除Hp治療應進行獲益-風險綜合評估,個體化處理。
目前對于Hp陽性患者根除指征強烈推薦的是以下兩種情況:消化性潰瘍(不論是否活動和有無并發癥史)或胃MALT淋巴瘤。推薦根除的則包括以下情況之一: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癥狀;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糜爛;早期胃腫瘤已行內鏡下切除或胃次全切手術切除;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PI);有胃癌家族史;計劃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NSAID)的(包括低劑量阿司匹林);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其他HP相關性疾病(如淋巴細胞胃炎、增生性胃息肉等);證實有HP感染。
目前,Hp治療推薦采用“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鉍劑”的“四聯療法”,一旦治療失敗可以在3-6月后再次進行抗菌治療。除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作為初次治療方案外,根除方案不分一線、二線,應盡可能將療效高的方案用于初次治療。經驗性鉍劑四聯治療方案療程為10或14d。初次治療失敗后,可在其余方案中選擇一種方案進行補救治療,補救方案原則上不重復原方案。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新華網、澎湃新聞、成都商報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